熊大缜
熊大缜(1913年11月25日—1939年7月27日),生于中華民國江蘇省上海縣,1931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 ,1935年從清大畢業。1938年4月,放棄留學德國的機會,轉而參加八路軍抗日,在母校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的支持下,被吸收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4月,熊大缜被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领导的除奸部以“中國国民党特务”罪名秘密逮捕,同年7月被康生秘密杀害,由于当时子弹奇缺,熊大缜被用石头砸死[1]。1986年,熊大缜被中共河北省委平反。 生平家族背景熊大缜祖籍江西省南昌县冈上乡月池村, 熊氏家族为南昌县當地的地方大族,被称为月池熊氏。清朝中期以後,熊氏家族走向了经商之道,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除在家鄉經營鹽舖外,熊家还在汉口拥一个大规模的盐号,並分別在义宁、汉口等地涉足典当业,也就是当铺。至光绪年间,熊氏家族的经济实力达到一个鼎盛阶段。 光绪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中举者。十年后,熊氏子弟熊光瓒高中夏同龢榜进士,熊氏家族获得其他各级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这一时期,由于捐纳的盛行,熊氏子弟也纷纷捐纳实缺和虚衔。通过正、异两途,熊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熊大缜的父亲熊正琦(1882-1938),是清光绪二十八年的举人,曾任度支部主事,后入震旦学院学习。中华民国建立后曾任吉林省财政厅长、国会议员。民国二年,熊正瑗、熊正琦两兄弟均成为众议院江西省议员。1918年,连任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江西省众议院议员。同年,“月池熊氏”家族子弟熊元鍠当选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江西省参议员。1920年,第二届国会解散[2]。 早年經歷出生于上海。1931年,18歲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大學毕业后留校,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的助手,参与清华南迁工作。 冀中抗战1938年4月,在叶企孙先生的支持下,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的机会,前往冀中根据地参加八路军,在吕正操部下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改名熊大正。分配在冀中军区大官亭修械所。修械所的工人对氯酸钾的性能不了解,在屋顶翻晒导致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熊大缜主攻物理不甚了解化学,就通信请叶企孙化学方面人才,找到了汪德熙于1938年4月进入冀中根据地,在任丘县娄堤村一个农家小院里研制氯酸钾混合炸药。后任印刷所所长。 八路军冀中军区1938年5月成立供给部,兼管兵工生产。1938年8月熊大正继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并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平津保的学生。熊又利用自己的关系及叶企孙的支持购得无线电等军需品,大大缓解了当时共军缺乏弹药支持的困局。 熊大缜接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总揽全局,奔走在各地(包括敌占区)为根据地寻找人才,寻找各类物资,不止是军用物资,还包括印钱币、印报纸的纸张油墨机械等等。[3]《吕正操回忆录》评价:“熊任职后通过关系和各种渠道,购买了几十部电台的原材料,装备了部队。为解决部队黑火药威力小的问题,他动员了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和爱国知识青年到冀中军区参加各方面的工作,还成立了技术研究社研制烈性炸药,炸毁日寇火车。同时他还为部队购买了不少医药和医疗器械。熊大正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张珍“捡来的”三船阎锡山的军用物资,其中以氯酸钾(造高级炸药的主要原材料)为最多,这是太原兵工厂从天津采购的炸药原料,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平汉铁路而被遗弃在运输途中的冀中地区。为解决利用氯酸钾制造高级烈性炸药的问题,熊大缜提出成立技术研究社,集中技术人员研制炸药。报请冀中军区党组织,获批准。1938年8月,冀中军区供给部在河北省任丘县娄堤村成立技术研究社,供给部部长熊大正兼任主任。研究社吸收了一些从北平、保定等地来的知识分子,从事兵工技术研究。成立时仅有六名技术人员的技术研究社,先试制成氯酸钾混合炸药,再把氯酸钾混合炸药与电雷管,制成可控的高级炸药包:[3]
该社李广信、汪怀常等主持试制成功氯酸钾混合炸药;张方、张奎元、门本中等试制出雷汞和雷管。当时日伪当局尚未管控水印(汞)在民间的贸易流通,冀中根据地的中药店随便都可以买到水银。抗战中后期,日伪当局严控汞的使用,沦陷区的医院药店只能配备一支温度计与血压计,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历经危险最终试验成功雷银发货药雷管。“为了推广利用我们新试制的高级炸药——‘氯酸钾混合炸药’,炸毁在平汉铁路线上奔驰的日寇火车头。我们通过供给部,要求(冀中)军区司令部轮流由各分区给我们调来一些工兵,”[4]一是,帮助技术研究社制造氯酸钾混合炸药;二是训练他们如何使用“电发火地雷”。 因1938年底日军扫荡冀中,1939年2月技术研究社由冀中平原转移到平汉铁路路西的太行山区唐县葛公村。张奎元将技术研究社的一部分物资运到了山区,有水银、硫酸、硝酸,还有以脱;除了药品还有温度计、比重计、玻璃杯、玻璃管、烧瓶、蒸发皿以及石蕊试纸之类的试验用品,有一本大学使用的中文版《无机化学通论》两寸厚,马瑟尔氏著的《高级火药学》上册,与原有下册,凑齐一套,各两寸厚。 1939年4月,技术研究社张方、张奎元、门本中三人“用‘实验室法’试制硫酸期间。熊部长走了。他走之前来看过我们,并告诉我们:他奉命回冀中去。没想到,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4] 熊大缜“特务”案1939年4月,冀中军区政治部锄奸部怀疑军区内部有一个庞大的特务组织,军区供给部是它的大本营,供给部技研社则是它的活动中心,熊大缜无疑是首要分子。4月底供给部王政委把技研社全部技术人员诱到张各庄,被军区罗科长抓捕。原任军区供给部秘书长现任冀中行署贸易局局长李猛(原名朱南华,1936年春任燕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军区卫生部长张珍,接着又把供给部、炸药厂、印刷所、卫生部、医院、电台、银行、学校、报社、商店、教会等机关中平津来的所有知识分子也被抓了起来,其中还包括女大学生,总共一百多人,搞成了一起轰动天下的大特务汉奸案。熊大缜的主要罪名是国民党CC特务,主要“罪证”是[5]:
冀中抓捕关押了这么多知识分子,严重影响了冀中的抗日斗争,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39年4月底,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党委就熊大正案上报延安:《关于熊大正等人特务案的请示》。毛泽东非常重视冀中特务案,立即派晋察冀边区政治部副主任舒同,除奸部长余光文到冀中调查此案,他们的报告毛泽东没有认可,毛泽东不相信一个部门的人员全是特务。毛泽东派遣王耀南(1937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工兵主任、1939年任一二九师工兵主任,了解兵工与化学)到冀中调查熊大缜案。[5]王耀南给毛泽东的调查报告结论是:“熊大正是特务的证据不足。熊大正案关押的几十个人都不应该是特务。他们没有任何特务行动,他们没有和外界联系过,只有熊大正一人指认,孤证不立。”根据是:冀中军区周围日伪军兵力雄厚,多次对冀中根据地进行扫荡,始终没有发现冀中司令部;如果被关押的人中,只要有一个是特务,冀中军区司令部早就被日军消灭了。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不同意王耀南对熊大正特务案的结论,要求中央重新派人复查熊大正特务案。毛泽东又派遣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北方分局社会部部长许建国前去复审。复审结论是:逼供不足为凭,锄奸扩大化应予纠正。结果是除熊大缜作为首犯尚需进一步审查之外,其余人员全部无罪释放。包括把这批平津高级知识分子引入冀中根据地的始作俑者,熊案的头号嫌疑人——冀中二分区参谋长张珍(原名张学渊,辅仁大学化学系助教,建国后任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局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工委顾问,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晋察冀军区锄奸部审讯,北方分局社会部同意,定熊大正为国特。”[6] 熊大正的结局有三种说法:
2015年迁葬于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并建有纪念碑。 身后
注释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