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最早源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1],指湖南的湘江流域八大景色,是國畫常見的題材之一。分别为[2][3]:
明張復版本
明陈叔起、王绂版本文化影响北宋时期,《瀟湘八景圖》问世,随后受到文人如苏轼、米芾的赞誉,并成为诗词创作的热门题材。据《寄园寄所寄录》记载,宋迪曾以瀟湘的风景为题,创作了八幅画作,观者纷纷留下题词,称之为「瀟湘八景」。此后,各地纷纷仿效,选出各自的“八景”,其中西湖十景尤为著名。 明清时代,“八景”文化达到顶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要求各地上报自己的“八景”,此风潮由此席卷全国。许多关于“八景”的诗词、书画作品应运而生,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文征明的《文衡山瀟湘八景册》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如《洞庭湖志》所述,“八景”已遍布全国,成为方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八景”文化通过汉文化圈的交流传播至东亚各国,影响深远。金朝时期,出现了“燕京八景”、“平水八詠”等。随后,高丽有“漢陽八景”、“平壤八景”;越南有“宜春八景”、“河內八景”和“河仙十景”;琉球有“中山八景”、“那霸八景”和“首里八景”。日本受“八景”影响尤为显著,产生了“八景徘句”、“八景浮世绘”等文化现象。自1319年禅僧铁庵道生提出“博多八景”后,日本各地陆续出现了四百多处“八景”,使日本成为继中国之外拥有最多“八景”的国家,成为“八景文化”在东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備註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