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修斯环形山

海因修斯环形山
坐标39°29′S 17°49′E / 39.48°S 17.82°E / -39.48; 17.82
直径64.87公里
深度2.74公里
余经日出时19°
命名来源戈特弗里德·海因修斯英语Gottfried Heinsius

海因修斯环形山(Heinsi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1],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戈特弗里德·海因修斯英语Gottfried Heinsius(Gottfried Heinsius,1709年-176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描述

该陨坑东北偏北毗邻维泽包尔环形山、东北靠近加夫里库斯环形山、更大的环壁平原-威廉环形山位于它的西南、而东南则坐落着突出的第谷坑[2]。 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39°29′S 17°49′E / 39.48°S 17.82°E / -39.48; 17.82,直径64.87公里[3],深度约2.74公里[4]

海因修斯环形山的南半部已被后续的撞击坑严重损毁,其中:南侧和西南坑壁上分别横跨了卫星坑"海因修斯 B"和"海因修斯 C",而卫星坑"海因修斯 A"则坐落在南部坑底上,这三座卫星坑构成了三角形的排列,相互间的坑壁仅相隔数公里远。假如海因修斯环形山从前曾存在过中央峰的话,那么,现在它也已被"海因修斯 A"的外侧壁覆盖了。

海因修斯环形山的北侧坑壁尽管也已磨损和钝化,但外形保存更为完整,沿北侧内坡分布有一道宽阔的崖壁,一座细小的陨坑附靠在它的外侧壁上。海因修斯环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250米[1],内部容积约3651公里³[1]。坑内北半部地表相对平坦,无其它典型的地貌特征。环形山南北二侧及坑壁、坑底都覆盖有第谷坑发出的射纹束

卫星陨石坑

詹姆士·德怀特·达纳绘制的海因修斯环形山素描图

按惯例,最靠近海因修斯环形山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它的中心点旁边。

海因修斯 纬度 经度 直径
A 39.7° S 17.6° W 20 公里
B 40.0° S 18.6° W 23 公里
C 40.6° S 17.9° W 23 公里
D 38.8° S 20.7° W 7 公里
E 37.8° S 19.5° W 17 公里
F 40.5° S 19.7° W 7 公里
G 38.3° S 14.5° W 11 公里
H 37.4° S 18.5° W 8 公里
J 39.3° S 20.4° W 8 公里
K 38.5° S 18.5° W 5 公里
L 41.2° S 18.4° W 8 公里
M 40.9° S 15.3° W 14 公里
N 37.3° S 14.7° W 7 公里
O 38.8° S 14.8° W 5 公里
P 39.4° S 13.8° W 40 公里
Q 39.9° S 14.5° W 35 公里
R 40.2° S 20.7° W 5 公里
S 39.6° S 16.9° W 7 公里
T 39.7° S 16.5° W 7 公里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Heinsius on LAC-94 map. (PDF).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3).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