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河

洺河子牙河滏阳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又称沙河,古称“浸水”、“洺水”,元代改称“洺河”[1]。发源于太行山东麓河北武安市西北部,流经永年鸡泽和邢台境内南和县,于任县环水村入北澧河

河流源头

洺河发源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太行山余脉,上游分南河北河两支,以小摩天岭为天然分水岭。北河上游有三道主川(门道川、常社川、白云川)汇入。南河上游称管陶川,因川中管陶村而得名。南河全长95.01公里,北河全长62.3公里。南北两支在武安永和村汇合后称洺河,自汇合处经永年区至鸡泽县沙阳村北出邯郸境,境内长76.4公里,流域面积2488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

洺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以京广铁路为界,铁路以西为山区和丘陵区,面积1810平方公里,占邯郸境内流域面积的73%,一般海拔500到1000米,最高武安市青崖寨海拔1898.7米;铁路以东为冲积平原,面积678平方公里,占邯郸境内流域面积的27%,海拔30到70米。据临洺关水文站资料,洺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13亿立方米,平均含沙量3.72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40万吨。

洺河自武安至永年临洺关段,河道纵坡1/300到1/1000,河宽200至400米,深2到4米,过水能力约1500立方米/秒。临洺关以下河段有高2米右堤,河宽由200米逐渐缩至80米,槽深2一3米,平均纵坡1/1800,过水流量800一300立方米/秒。鸡泽县段经1977年整治后深度为2到2.5米,滩地宽约60米,堤高2米,平均纵坡1/3000,引洪能力约200立方米/秒。因洺河最大引洪能力为1500立方米/秒,并且上宽下窄,到鸡泽段河道行洪能力仅200立方米/秒,所以如果一旦遇洪水就会泛滥成灾。由于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年夏天汛期,其他季节,特别是冬春缺雨少雪时节,流域内也经常有过干旱的威胁。根据文献记载,500多年中,较大旱灾就有49次,几乎平均每10年多一次[2]

蓄洪发电

1949年后,在南北河上建成青塔车谷口上四里岩大远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12721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8座,总库容2919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3座,总库容1172万立方米。兴建和改建了口上、车谷、青塔、贾庄等4处万亩以上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7.1万亩。还建成口上、活水、四里岩、车谷等4处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4187千瓦,年发电量达595.4万千瓦时。2005年,武安市开始对洺河进行河道综合治理,使河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五5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枣尖渠武安历史上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老的引河水灌溉农田的渠道。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灌溉面积曾一度达4000余亩,至近代成为武安灌区一个渠系的组成部分。

河患之祸

根据光绪年间《永年县志》记载,历史上洺河在永年鸡泽曾多次溢堤泛滥,决口改道,改道于滏阳河以北,小沙河以南、永年中部地区留下许多故道。洺河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变迁,洺河在三代,曾从永年裴坡庄附近向东南流,经北李固、苏固、赵固、北碾头、周村、贾村一带,到西大慈村转向东流,大致是沿着现在滏阳河的流向流入曲周县[3]。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洺河在永年席庄村西北决口,改向东北流,经席庄、杨庄、豆庄村北,至韩庄村北入鸡泽县,形成今河道。原经席庄、豆庄村南向东,至辛庄堡入鸡泽县的河道湮废为故道。是洺河最年轻的一条故道。

参考文献

  1. ^ 《汉书.地理志》:魏郡武安有浸水。三国时易称洺水。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故曰洺水。元代始称洺河。
  2. ^ 2015年版《邯郸市志》。
  3. ^ 参考《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河道变迁图》、《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等资料。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