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大劫案L.A. Takedown 编剧 麥可·曼恩 导演 麥可·曼恩 主演 国家/地区 美國 语言 英語 每集长度 92分鐘[ 1] 制作人
麥可·曼恩
派崔克·馬基(Patrick Markey)
剪辑 多夫·霍尼格(Dov Hoenig) 摄影 朗·加西亞(Ron Garcia) 首播频道 NBC 播出时间
《洛城大劫案 》[ 註 1] (英語:L.A. Takedown )[ 註 2] 是一部1989年電視電影 ,麥可·曼恩 身兼編導,NBC 電視台出品。在本片中,由派崔克·薩林可(艾力克斯·麥克阿瑟 飾演)為首的竊盜團隊搶劫了武裝車輛,洛杉矶警察局 搶劫與兇殺部門的文森·漢納(史考特·普蘭克 飾演)奉命調查這起案子,劇情圍繞著雙方的行動而展開[ 1] 。其他演員包含迈克尔·鲁克 、伊莉·普傑 、彼得·道布森 、文生·瓜斯塔法羅 、蘿拉·哈林頓 與山德·貝克利 。
本片原本是電視劇《漢納》(Hanna )的試播集 ,後來成為了1995年電影《盜火線 》的前身。曼恩早在1970年代便寫下了《盜火線》的劇本,並在1987年將劇本刪減以製作本片。然而NBC將《漢納》取消,並安排本片在1989年8月27日播出。全美有近千萬戶收看本片首播,劇評人對本片的評價褒貶不一,一般認為與《盜火線》相比,本片的製作規模和演員表現明顯遜色。
劇情
派崔克·薩林可是一支竊盜團隊的首腦,成員有克里斯·謝赫里斯、麥可·瑟里托與新進的溫格羅。在搶劫武裝車輛時,溫格羅射殺了手無寸鐵的保全,導致計畫出現差錯[ 1] 。派崔克將溫格羅開除並打算滅口,但因警車正好經過而讓溫格羅跑了[ 1] 。洛杉矶警察局 搶劫與兇殺部門的文森·漢納奉命調查武裝車輛劫案[ 1] ,但對方太過高明而難以著手。溫格羅在逃走後四處殺害妓女,文森勘查了其中一起案子。
文森從線人托瑞納那邊得知竊盜團隊其中一人是麥可[ 1] ,進而循線追查到派崔克和其團夥,警方展開暗中監視[ 2] 。派崔克決定下一次接案後便收手不幹,他在餐廳邂逅了女子伊迪,決定在犯案完後與她遠走高飛[ 2] 。派崔克不久後察覺到警方的監視,但仍要做完最後一個案子,他讓同夥自行決定去留,克里斯與麥可都同意追隨他[ 2] 。隔天,文森碰巧看見派崔克在洗衣店,決定邀他在咖啡廳坐一下。兩人聊著各自的事情,發現彼此有不少共同點。[ 3]
行動當天,派崔克等三人在同一時間擺脫了警方的監視,準備搶劫銀行。警方大為驚慌,不過溫格羅出於對派崔克的不滿而向警方匿名密報,讓警察趕到現場[ 4] 。現場發生警匪槍戰,派崔克搶了車帶著中彈的克里斯逃亡,麥可與團伙走散,並在狹持小女孩當作人質時被文森射殺[ 4] 。派崔克將克里斯交給醫生後,發現搶銀行時的司機已遭溫格羅毒手,導致情報洩露,另一方面文森也調查到溫格羅是密報者[ 4] 。
在派崔克的請求下,伊迪與他同行前往機場,但在最後一刻決定抽身[ 4] 。派崔克問出溫格羅所在的飯店,欲前去收拾他,而警方早就已在監視溫格羅[ 5] 。派崔克試圖將房內的溫格羅引誘到門前,但卻因文森趕到現場而分心,反被溫格羅射殺[ 6] 。派崔克死後,文森將溫格羅從樓上推下,讓他摔死[ 6] 。文森走到飯店外頭,與妻子相見,全片至此結束[ 6] 。
演員
史考特·普蘭克 飾演文森·漢納(Vincent Hanna):洛杉矶警察局 警佐,負責搶劫與兇殺部門[ 註 3] 。
艾力克斯·麥克阿瑟 飾演派崔克·薩林可(Patrick Salinko):職業搶匪,領導著一支犯罪集團。
迈克尔·鲁克 飾演伯斯可警探(Detective Bosko):文森的副手。
伊莉·普傑 飾演莉莉安·漢納(Lillian Hanna):文森的妻子。
理查·查維斯 飾演卡薩爾斯警探(Detective Casals)
維克多·李佛斯(Victor Rivers)飾演亞里雅加警探(Detective Arriaga)
彼得·道布森 飾演克里斯·謝赫里斯(Chris Sheherlis):派崔克的團伙。
勞勃·溫利(Robert Winley)飾演奈特(Nate):指派搶案給派崔克的人。
文生·瓜斯塔法羅 飾演麥可·瑟里托(Michael Cerrito):派崔克的團伙。
蘿拉·哈林頓 飾演伊迪(Eady):派崔克邂逅的女子。
詹特瑞·圖維爾(Jentry Tuvil)飾演夏琳·謝赫里斯(Charlene Sheherlis):克里斯的妻子。
田川洋行 飾演大丹尼(Hugh Denny)
唐納·葛蘭特(Donald Grant)飾演鮑伯醫生(Dr. Bob)
胡安·費南德斯 飾演哈維·托瑞納(Harvey Torena):警方的線人。
山德·貝克利 飾演溫格羅(Waingro):派崔克的團伙,剛加入不久。
來源:[ 1]
製作
麥可·曼恩 (攝於2014年)
本片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末,編導麥可·曼恩 聽聞芝加哥 警員查克·亞當森 [ 註 4] 講述的親身經歷,激發了曼恩的興趣[ 11] 。安德森當年將心力全數投注在追捕竊盜犯尼爾·麥考利(Neil McCauley)[ 9] ,在1964年的槍戰中將對方擊斃[ 註 5] ,兩人卻在私下有過一次和平的會面[ 9] 。曼恩以亞當森的故事為靈感,寫下長達180頁的劇本[ 11] ,題名為《熱度》(Heat )[ 14] 。劇本中主角文森·漢納的原型之一便是亞當森[ 10] ,他的對手即是姓麥考利。曼恩表示,該劇本並不侷限在主角 與對立角色 的傳統對立,而是描寫有著致命敵對關係卻敬佩彼此的兩個主角。
在完成電影處女作《大盜 》之後,曼恩改寫了《熱度》,但他不想再拍類似領域的電影,於是請託好友華特·希爾 接手,但對方沒有答應[ 11] 。曼恩在1983年接受《電影評論雜誌 》訪問時亦表示:「我很喜歡(這部劇本)。以編劇的身分來說,我真的很想看到它搬上大銀幕。但以導演的身分來說,我不願意去碰它。」[ 註 6] [ 14]
到了1980年代末,曼恩擔任NBC 電視劇《邁阿密風雲 》的製片人,該劇即將收尾時,曼恩決定將那部劇本拍成全新電視劇《漢納》(Hanna )[ 16] 的試播集 [ 11] 。曼恩於1987年寫出了試播集的劇本[ 17] ,由於篇幅考量而將原劇本的內容簡化至約110頁[ 11] 。試播集的前期製作只有10天,並在19天內拍攝完畢。文森一角的演員原本是曼恩另一作《警察故事 》的主演安東尼·丹尼生 ,但丹尼生在本片開拍前兩週與曼恩意見分歧而退出,由史考特·普蘭克 替補[ 19] 。比利·爱多尔 演唱的歌曲《洛城女人 》出現在本片當中[ 20] 。
最終,NBC選擇放棄試播集,不將之發展成完整的電視劇[ 11] 。試播集於1989年以電視電影 的形式播出,取名為《洛城大劫案》(L.A. Takedown )[ 21] [ 11] 。
重製
拍完《大地英豪 》之後,曼恩回首翻閱1986年版的《熱度》時,發現自己非常想要將之搬上大銀幕。《盜火線》的製作消息於1994年獲《綜藝雜誌 》披露,該片由华纳兄弟 出品,艾尔·帕西诺 與罗伯特·德尼罗 領銜主演並首次共戲[ 23] 。該片製作規模龐大,預算達到6000萬美元[ 24] ,且前期製作歷時6個月、主体拍摄 長達107天。在劇情方面,《盜火線》的劇本是更完整的版本,涵蓋許多《洛城大劫案》所沒有的次要情節 ,主線情節也在結局等處有所不同。《盜火線》於1995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 27] ,片長有將近170分鐘之久,比《洛城大劫案》多出一個小時以上。雖然曼恩先拍了《洛城大劫案》,但他當初並沒有企圖將之當成《盜火線》的原型 。
播出與評價
《洛城大劫案》於1989年8月27日晚上九點在NBC電視台 首播[ 29] ,片長為100分鐘(含播出時的廣告)[ 30] ,實際片長約為92分鐘[ 1] 。首播的尼爾森收視率 為10.4,意味著全美有約940萬戶收看,排行該週第42名[ 31] 。當時的影評人對本片抱持褒貶不一的評價。《巴尔的摩太阳报 》晚報的麥可·希爾(Michael Hill)稱讚本片的戲劇場面,並寫道:「那些讓《邁阿密風雲 》成為經典之作的獨特感覺,這部片都有。」[ 註 7] 負評方面,希爾提到了片長限制和曝光 問題使本片略顯失色,但認為飾演文森的史考特·普蘭克 是全片最大敗筆,他一蹋糊塗的演出連累了整部作品。[ 19] 《洛杉磯時報 》的克里斯·威爾曼(Chris Willman)給予本片3顆星(滿分4顆)的好評,認為劇情不錯,但整部片混雜了大量暴力和合成配樂 ,未必符合所有人的胃口。威爾曼覺得艾力克斯·麥克阿瑟 對反派的演繹出色,並稱讚派崔克的愛情故事值得出現在更好的電影裡。[ 29] 。
《盜火線 》於1995年上映後,本片因為是其前身而獲得關注,一些作家將本片與《盜火線》進行比較[ 32] [ 33] [ 11] 。《帝國雜誌 》的羅·佛洛斯特(Lol Frost)認為本片缺少曼恩的典型格調和風格,少去了《盜火線》的出色演員、哲學深度、美妙運鏡和嗆辣動作戲之後,《洛城大劫案》就只剩下一個好的構想[ 33] 。《纽约时报 》的傑森·貝利(Jason Bailey)主要提出劇情方面的不足,認為《洛城大劫案》沒有將敘事和同情心塑造的比重分配好,過度集中於將成為電視劇主角的漢納[ 11] 。為英國電影協會 (BFI)撰書的尼克·詹姆斯(James Nick)批評本片除了飛車和夜總會以外毫無視覺風格可言,演員差勁和預算不足亦是問題點。曼恩在1997年表示,《洛城大劫案》和《盜火線》有著時間和金錢等資源的差距,比較兩者就好像拿即溶咖啡 去和藍山咖啡 分高下一樣[ 11] [ 34] 。
備註
^ 又譯作「洛杉矶追击令」或「洛杉磯鐵盜」。
^ 又稱「L.A. Crimewave」或「Made In L.A.」[ 1] 。
^ 原文:Roberry-Homicide division
^ 此人是長期與曼恩合作的警方顧問,參與作品包含《大盜 》[ 9] 和《警察故事 》的試播集[ 10] 等。
^ 事件報導可見於1964年3月26日的《芝加哥論壇報 》[ 13] 。
^ 原文:A case in point is a screenplay I wrote called Heat, which I love. As a writer, I really want to see this picture made. But as a director I don’t want to touch it.
^ 原文:(L.A. Takedown) has many of the touches that made "Miami Vice" a instant classic.
腳註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teensland 2002 ,第65頁.
^ 2.0 2.1 2.2 Steensland 2002 ,第66頁.
^ Steensland 2002 ,第66-67頁.
^ 4.0 4.1 4.2 4.3 Steensland 2002 ,第67頁.
^ Steensland 2002 ,第67-68頁.
^ 6.0 6.1 6.2 Steensland 2002 ,第68頁.
^ 9.0 9.1 9.2 Khairy, Wael. Crime in the emptiness of Los Angeles . www.rogerebert.com. 2012-12-14 [2024-09-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1) (美国英语) .
^ 10.0 10.1 Sanders & Palmer 2014 ,第53頁.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Bailey, Jason. ‘Heat’ and the TV Movie That Paved Its Way to Becoming a Classic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0-12-15 [2024-09-14 ] (英语) .
^ 3 BANDITS TRAPPED, SLAIN . Chicago Tribune . 1964-03-26: 1, 2, 84 [2024-09-12 ]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14.0 14.1 Sanders & Palmer 2014 ,第38頁.
^ Zuckerman, Faye. Takedown is retooled Miami Vice . The Tuscaloosa News . 1989-08-26 [2024-09-14 ] –通过Google News .
^ Weiner, Jonah. Michael Mann’s Damaged Men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2-07-20 [2024-09-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8-22) (英语) .
^ 19.0 19.1 Hill, Michael. Mann takes his distinctive 'Miami Vice' style west in 'L.A. Takedown' . The Evening Sun . 1989-08-25: E6 [2024-09-12 ]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洛城大劫案》片尾名單
^ Sanders & Palmer 2014 ,第131頁.
^ Fleming, Michael. Mann prepping De Niro-Pacino pic . Variety . 1994-04-05 [2024-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9) (美国英语) .
^ Mintzer, Jordan. Michael Mann Talks Holding Warner Bros. “for Ransom,” Why ‘Heat’ Couldn’t Be Made Today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 2017-10-17 [2024-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13) (美国英语) .
^ Box Office Mojo 上《盜火線 》的資料(英文)
^ 29.0 29.1 Willman, Chris. TV REVIEW : 'L.A. Takedown' Is Another Mann's 'Vice' . Los Angeles Times . 1989-08-26 [2024-09-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23) (美国英语) .
^ TV RATINGS . The Baltimore Sun . 1989-08-27: 45 [2024-09-12 ]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TV RATINGS . Los Angeles Times . 1989-08-30: PART Ⅳ PAGE 10 [2024-09-12 ] –通过Newspapers.com (美国英语) .
^ Schmidlin, Charlie. Watch: ‘Mann Made: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Profiles Michael Mann On The Origins Of His Cop Classic . IndieWire . 2013-06-18 [2024-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11) (美国英语) .
^ 33.0 33.1 Frost, Lol. LA Takedown Review . Empire . 2000-01-01 [2024-09-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13) (英语) .
^ ' Heat' at 25: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lassic . Esquire . 2020-12-27 [2024-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9) (英国英语) .
引用作品
書籍
影音(特別收錄)
說明:「第X分鐘處」指的是相關內容出現在X分鐘0秒至X分鐘59秒之間
Michael Mann. From LA Takedown To Heat . 1997 (英语) .
Crew. The Making of Heat . 2005 (英语) .
章節:Michael Mann, Chuck Adamson, Richard Lindberg et al. True Crime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