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

江湜(1818年—1866年),字持正,一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清末政治人物、詩人。

生平

江湜先祖世居徽州府歙縣江村,清朝初期因避瘟疫遷徙蘇州,成為長洲人。江湜高祖江雲,曾祖江仁(字慕村),祖父江廷訓(字客帆)。姑祖母江氏嫁彭希涑,其子彭蘊章即為江湜表丈。江湜本生父江文鳳(字補松),本生母嚴氏。江湜出嗣江文鳳從兄江映鋆(字靜涵,號春巖)為後,嗣母李氏。有弟江浚江浩江澄及妹七姑等[1][2]

江湜五、六歲時啟蒙,本生父江文鳳受聘於潘世恩家教書,江湜隨其入潘氏鳳池園讀書並學農事。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六歲時居甫里,師從汪獻玗。十七年(1837年)補府庠生,二十一年(1841年)成為諸生。二十三年(1843年)遊歷京師,以拔貢入太學,同年末到濟南,二十四年(1844年)成為山東學政殷壽彭幕僚,二十六年(1846年)夏回蘇州,同年十一月到福州,成為表丈福建學政彭蘊章幕僚,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回鄉,期間參加鄉試不第。咸豐三年(1853年)再到福州成為福建學政李聯琇幕僚,四年(1854年)辭去幕僚職,仍留福州,六年(1856年)秋回鄉。七年(1857年)由彭蘊章所贈金捐納為從九品官,入浙江試用。期間清廷與太平天國戰事白熱化。十年(1860年)為浙江鹽運使兼浙江按察使繆梓從事,二月太平軍破杭州府城,繆梓身死,江湜打算自殺殉難,幸被僧人靜修所救,並助其逃出浙江。回鄉後,四月太平軍破蘇州府城,江湜奉本生父母命攜弟江澄出逃至浙江,十一月在溫州避難時得知本生父母及妹妹在家鄉遇難。十一年(1861年)冬由浙入閩,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在福州將自己詩作整理付梓刻成《伏敔堂詩錄》十五卷,由詩友趙之謙題字,彭蘊章、徐宗幹等題序,二年(1863年)留福州,三年(1864年)任浙江樂清縣長林場鹽課大使,同行有著送行詩一卷[3],四年(1865年)赴杭州,為薛時雨下屬,同年冬轉佐海運事。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江湜病逝於杭州,墓碑上刻有:“清故詩人江弢叔之墓”。弟江澄在其身後將其遺稿刊刻為《伏敔堂詩續錄》[1][2][4]

家族

夫人陳氏;繼妻白氏,有一女阿福。無子,以弟江澄子江遲(原名國璋,字俊之,一字進之、晉之、鏡止,號遲鴻,晚號智進居士,1869-1934)為嗣。江遲對財政有研究,受陸鍾琦、姻戚蔣楙熙韓國鈞吳縣縣長王納善等倚重,歷任江蘇財政部門要職[5]。江遲著有《江弢叔年譜》,已佚。

詩學及評價

江湜作詩取材寬廣,體裁豐富,追求創新獨創,以真情感人,語言通俗化為特色。其生平經歷道光年間西方列強入侵及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動亂,在詩作中記錄下時局變遷,民生艱苦,及各種生死離別之情等,具有“詩史”價值。而其三次入閩經歷與詩學交流,也影響晚清福建詩壇的變化。對其詩學風格及成就評述,陳衍石遺室詩話》稱其為“咸、同間一詩雄也”,鄭孝胥《海藏錄詩集》稱“近日獨推伏敔堂,筆力精深語能淺”,錢鍾書《談藝錄》譽其為“霸才健筆”[6][7][8][9]

參考資料

  1. ^ 1.0 1.1 (清)江湜著,左鵬軍校點. 附錄四:諸祖耿 著《江弢叔年譜》. 伏敔堂詩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 ^ 2.0 2.1 羅增祥. 江湜年譜 (学位论文). 南昌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年. 
  3. ^ 長林送別詩錄一卷 (PDF). 
  4. ^ (清)江湜. 伏敔堂詩錄及續錄. 
  5. ^ 夏冰 著. 江遲. 《蘇州士紳》. 文匯出版社. 2012: 頁86-88. 
  6. ^ (清)江湜著,左鵬軍校點. 附錄三:相關評論資料輯錄. 伏敔堂詩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7. ^ 熊健美. 江湜研究 (学位论文). 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年. 
  8. ^ 白玉琳. 江湜及其詩歌研究 (学位论文). 西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2020年. 
  9. ^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孫之梅. 江湜三次入闽与闽派诗学新变. 《世界民族》. 2016年, (第5期): 頁15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