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

姓氏
百家姓》第141位
17:
18:
19:

郡望  济阳郡

江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1位。根据2007年中国公安部的统计,江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名第74位[1]。在台灣,江姓是第二十五大姓。

歷史

江姓由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嬴姓演變而來。据《史记·卷第五·秦本纪 第五》记载,嬴姓因分国而分成十四氏:徐氏、郯氏、莒氏、锺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因助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封于嬴城(今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嬴城遗址);也有一支来自少昊金天氏。伯益擅长畜牧狩猎,后来助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嬴姓。

起源

伯益的後人於商朝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江國国君姓氏是嬴,其他嬴姓诸侯国還有安、益、赵、郯、葛、黄、梁、徐、萧等国,以及後來統一中國的秦國

古代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2]春秋時,江國介於三國之間,經常受到這些大國侵擾,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未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江國楚國所滅,後代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名為氏,由嬴姓而改為江姓,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3][4]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

流散各地

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從淮陽再北上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今山東臨淄一帶)、陵陽(今安徽石埭縣東北)以及鄖陽

西漢時期,在江貞的率領下遷往今山東濟水之南,其部分後裔仍留河南,繁衍於淮水之南。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

晉朝陳留江瓊,為馮翊太守,永嘉之亂時,棄官回奔,後改仕張軌,子孫因居涼土(今屬甘肅),世傳家業。

入閩

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行軍校有九十一人六十一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有河南的江姓,這當是江姓最早入閩者。

宋朝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江姓有一支自汴京遷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後遷入上杭棉村,其後有遷永定高頭、平和葛布大溪村、詔安霞葛者(三地皆屬金豐派),還有一支由江確率領由山東濟陽遷至江西都昌,傳至遷入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有遷上杭、永定及沿海地區(廈門福州泉州)。江曄(八郎),生三子: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其弟及子孫再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為江氏入閩之末。江子一為南北朝江氏入閩者,其後有百念四郎(又稱百四郎)於南宋時在自上杭棉村遷於汀州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寨下(今龙岩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開基。

初,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等。明末,有江姓族人跟隨鄭成功進入台灣,在台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清初,有湖北麻城的江文江榜兄弟回歸河南正陽落籍。明清以後,江姓遍及全國各地。如今,江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其分佈以江蘇、廣西、安徽、四川、廣東、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這七省的江姓約佔了全國漢族江姓人口的65%。

郡望

济阳

河南省開封市兰考县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濟陽郡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濟陽這支江姓,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阳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今河南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為陳國。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堂號

  • 「濟陽堂」:濟陽郡望的堂號。
  • 「淮陽堂」:淮陽郡望的堂號。
  • 「六桂堂」:六桂聯芳中江姓的堂號。
  • 「忠廉堂」:宋朝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忠廉。
  • 「餘慶堂」

註釋

  1. ^ 公安部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 新华网. 2007-04-24 [200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2. ^ 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亦記載周朝將伯益之後,分封於江國。
  3. ^ 姓譜》記載:「伯益之裔,封於江陵,子孫以國為氏」
  4. ^ 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江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