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之
中立性 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
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 (2009年5月 )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 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槍械暴力(紅色為死亡,藍色為發生)
槍械暴力 (英語:gun violence )字面上指用槍械 为工具 实施伤害 、毁损 或恐吓 的暴力 行为,包括杀人 (包括谋杀 、误杀 和防卫过度 )、自杀 、伤害 、抢劫 、勒索 、财产破坏 和公共枪击 。这个词语泛用於枪支管制 与持枪权 之间的政策 辯論,用來描述槍械作为力量乘数 武器 对社会所造成的傷害。
槍械暴力可大致定義為利用火器 進行暴力行為及犯罪 的事實;該定義可[ 1] 或不可[ 2] [ 3] 包括歸類為自衛 、執法 或合法使用火器(训练 、打靶 及打獵 等)发生意外伤害的枪击 舉動。槍械暴力包括兩種蓄意犯罪:兇殺 (儘管並非所有兇殺案都自動被視為犯罪)和以致命武器攻擊 及來自火器的不當使用造成的非蓄意傷害或死亡,這種情況在未成年人 居多。[ 4] 定義上深一層的混亂往往是在槍械「暴力」上整個統計將涉及自我蓄意造成的槍傷數據(包括自殺及企圖自殺)故意包括在內所造成的。[ 5]
「槍械暴力」一詞曾被評為有傳達政策的傾向,因為該詞將罪犯在暴力攻擊中扮演的角色模糊化,反而強調他選擇哪種工具;照這種用法,若在討論汽機車撞人兇殺案時,也可使用「汽機車暴力」一詞,故是不合理的。對比之下,「槍械犯罪」一語一直為槍械管制 與擁槍權 政策主張人士兩者長年下來沿用,不過強調不同面相:前者強調透過頒布並堅持合理的法令來達成降低槍械暴力的目標,而後者則透過從重量刑或者其他方法支持掃除罪犯的需求。[ 6] [ 7]
槍械暴力在整個世界 的水平差別很大,在南非 和哥倫比亞 發生率非常高,而泰國 、瓜地馬拉 及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 發生率則屬高。[ 8] 新加坡 、智利 、新西蘭 和其他許多國家槍支暴力水平低。[ 8] 美國在已開發國家 之中有著最高的發生率[ 9]
參考資料
^ Carter, Gregg Lee. Guns in American society: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politics, culture, and the law.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2: 262. ISBN 1-57607-268-1 .
^ Theodore, Larissa. GUNS: A RIGHT OR A SOCIETAL ILL? . Beaver County Times and Allegheny Times. 2008-03-29 [2009-05-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19). Gun violence by definition is people breaking the law, and drugs are a huge part of it in inner cities...It's not the gun that is causing them to commit the act.
^ Courtesy link to archive.org copy of Michigan Partnership to Prevent Gun Violence: Statistics
^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 Gun Control [永久失效連結 ]
^ Illinois Council Against Handgun Violence: Kids and Gun Violen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bout us," Brady Center to Prevent Violence, undat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argeting Criminals, not Gun Owners," NRA-ILA; 8/17/06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04-11.
^ 8.0 8.1 The Seventh United Nations Survey on Crime Trends and the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1998 - 2000) (PDF) .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UNODC). [2006-11-0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02-27).
^ Cook, Philip J., Gun Violence: The Real Cost, Page 2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