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 (大字)楠西,原稱為茄拔,是臺灣臺南市楠西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全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位於該區中部偏西南,並向南南西延伸至邊界。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楠西里不含西部邊界地帶略偏北段、東勢里不含東北部邊界地帶及東南端、密枝里西南部凸出部分的西北端。[1][2][3][4]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茄拔(楠西)、東勢,設有楠西國中、楠西國小。[1][2] 歷史台灣日治初期,楠西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茄拔庄」(舊制街庄),隸屬於楠梓仙溪西里。該庄昔日西及西北隔斗六溪(今名曾文溪)與口宵里庄、𦬬萊宅庄為界,東北與密枝庄為鄰,東邊為灣坵庄,南邊隔曾文溪支流油車溪與鹿陶洋庄為界。[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臺南廳。[5]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3月31日,該庄編入「內噍吧哖區」,隸屬於臺南廳。[6]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內噍吧哖區仍隸屬於臺南廳。[7]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改名為「楠西」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楠西庄(新制街庄)。[8] 戰後楠西庄改制為楠西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楠西鄉仍隸屬於臺南縣。[9]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為直轄臺南市,楠西鄉改制為楠西區,村亦改制為里。 聚落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茄拔(楠西)、東勢,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省道台3線俗稱「內山公路」,是臺北至屏東的幹道,以外環道形式經過本地區東勢聚落東側。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嘉義縣大埔鄉、番路鄉南部、中埔鄉、番路鄉西北部、竹崎鄉等地;南行可前往玉井區、南化區、高雄市內門區、旗山區等地。[1][2][10] 市道175號是關子嶺至楠西的道路,其南側端點(終點)位於本地區北部的省道台3線轉角路口暨區道南187線路口,經過本地區𦬬萊宅聚落。由該道路北行(大方向)可前往六甲區東部、東山區東部、白河區東部,並止於關子嶺地區的市道172號路口。[1][2][10] 區道南187線是溪頭至楠西的道路,全線位於本地區境內,其北側端點(起點)位於本地區北部的省道台3線轉角路口暨市道175號終點路口,南側端點位於南部的省道台3線另一路口。[1][2][4] 區道南188線是楠西至二層坪的道路,其西側端點(起點)位於本地區中部略偏東南、東勢聚落東側的省道台3線路口。[1][2][4] 學校公務機關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