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魚屬
楚雄魚屬(屬名:Chuhsiungichthys),是生存於白堊紀時期的乞丐鱼目魚類,已知生活在當時中國雲南和日本九州的淡水水域中。屬名意思是「楚雄的魚」,因為化石最初發現地位於中國雲南省的楚雄縣(今楚雄市)[1]。 分類學楚雄魚原本在被發表時被認為是寶刀魚科的早期真骨魚類,當時就已被認為和被歸類到同一科的中鱭魚屬(Mesoclupea)有一定的關係[1]。20 年後,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與人類歷史博物館(北九州市立いのちのたび博物館, KMNH)的魚類學家藪本美孝在發表另外兩種體型較大的楚雄魚的同時,也將楚雄魚屬和中鱭魚屬重新歸類至乞丐魚目,並發表了楚雄魚科這個新的分類階層,此外在發表文獻中他也重申了「楚雄魚屬和中鱭魚屬有很接近的關係」這個說法[2]。 種
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市羅苴美村附近地區的江底河組下部(Jiangdihe Formation,白堊紀後期)。全長 5~14 公分[2],身體大致呈紡錘狀。牙齒呈纖細的圓錐形,上頜骨可能沒有牙齒。胸鰭大而位低;背鰭和臀鰭的前端尖銳,尾鰭有明顯的分叉[1]。 發現於日本九州島北九州市的千石組(Sengoku Formation,白堊紀早期)。全長約 16~17 公分,身體大致呈紡錘狀。背鰭較寬大也較長,臀鰭基長(長度約是背鰭基的 1.3 倍),背鰭和臀鰭的前端較鈍,尾鰭也具有明顯的分叉。種名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的地質學家柳田壽一,感謝他在研究期間所提供的建議[2]。
發現於日本九州島北九州市的若宮組上部(Wakamiya Formation,白堊紀早期)。全長約 21~22 公分,和其他種比起身形比較深厚。化石標本比較不完整(尤其是頭部)。胸鰭短小;背鰭大,基部長,起點明顯在臀鰭的起點之前,尾鰭有分叉[2]。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