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生一義
柳生一義(日语:柳生 一義/やぎゅう かずよし,1865年1月9日—1920年1月20日),舊名庸府[1],日本尾張國名古屋(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人[2],銀行家,日本名家柳生氏出身。柳生在1899年擔任台灣銀行第一任副頭取(副總裁),因而來台,後於1901年擔任頭取,1916年卸任。 生平早年經歷柳生一義原籍東京市牛込區若松町,在元治元年(1864年)和曆12月12日出生[3]於尾張國名古屋[2][註 1],是名古屋人柳生房義長男[1],亦為劍道家柳生利嚴的子孫[5]。幼年時品學兼優,有「神童」之稱[3]。11歲時被託付給前田亨,進入近藤私塾就讀[4]。之後柳生房義擔任大阪鎮台,柳生一義隨其父搬到大阪,就讀於大阪英語學校,在英語學校中認識了後來的台灣銀行第一任頭取(總裁)添田壽一 [4]。1881年進入大學預備科,但途中因病休學一年[4]。1891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就讀,同年7月從政治科畢業,獲取法學士學位[3]。畢業之後在大藏省工作2年[4],後通過高等文官考試,先後擔任陸軍省參事官、臨時台灣電信建設部事務官、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事務官、法制局參事官、製鐵所事務官、農商務省參事官、通信事務官、橫濱郵便電信局長等職[3]。 台銀生涯1899年4月,柳生受到添田的推薦[4],擔任台灣銀行創立委員[6][3],同年6月台銀成立,被推選為副頭取,因而來台[6]。 當選頭取與幣制改革1901年11月22日[7],柳生當選台灣銀行頭取,任內致力推動幣制改革。當時,日本國內的幣制從銀本位制改為金本位制,但台灣銀行券仍然使用銀劵[4]。柳生屢次請求大藏省修改幣制,並於1903年向大藏省提交一項修改幣制的法案——「台灣銀行法改正案」[4]。正當大藏省決定提交這項法案時,台灣總督府便開始著手實施金本位制並發行金券,而台灣銀行也在金券發行時,將金銀過渡時期的店家營運方針告訴給台灣各大商家[4]。 地租改革台灣傳統的土地制度是一田二主制,大地主會將土地租給小地主並收取大租,小地主則向佃農收取小租[4]。台灣日治時期,總督府廢止大租權,改發放「大租補償金」給地主。台銀使用公債發放大租補補償金,並與總督府協商,以公債作為抵押,進行高價購買和低息貸款[4]。 赴歐美視察柳生為擴大金融控制,決定要讓台銀在中國和南洋開設支店(分行),並在1908年赴歐美視察[4]。其加入大藏官阪谷芳郎的渡歐團,先後訪問美國、英國、歐洲、比利時等地,在回國途中順便到滿州和華南各地視察,翌年2月回國[4]。赴歐美視察後,柳生即對南方地區產生興趣[4]。 向海內外拓展分行除上述之幣制改革和地租改革之外,柳生亦極力擴大台銀在台灣島內及海外的支店數量。台銀在當時不僅只在台灣發展業務,還同時扮演日本南進政策中的金融資助者腳色,是日本資本在華南和南洋從事商業貿易的金融機構[6]。因此,柳生一義全力將台灣銀行的業務向海外擴張,也與中國建立融資關係[6]。截至1910年代末,台銀的分行在台灣總共開了15間,日本5間,海外14間[6]。1910年以前在海外設立的分行大多集中在華南一帶,1910年代所設立的海外分行則擴展到華中和南洋,1914年,台銀甚至在英國倫敦設立分行[6]。 1911年,台灣適用日本貨幣法後,柳生提出「圓銀流布」政策。此政策主張,如果想進入南方金融市場,一定要讓日本銀行流入當地,台灣銀行再代辦兌換日銀支票,藉此統一華南貨幣[8][6]。 1915年11月,柳生成立華僑銀行,並表示:「日華兩國人民習俗相同,能共同投資豐富的資金,創立以南洋全域為營業範圍,並連繫華南、日本兩地金融的大型華僑銀行」。但華僑銀行案在柳生任內沒有實行,而是由後任的台灣銀行頭取繼續辦理[8]。 從台銀退休1915年,柳生因參加父親的葬禮而返回東京,途中去了一趟大藏省,向其提出辭職請求[4]。離台後,柳生曾被朝鮮銀行、東亞興業、日本興行銀行等企業招聘,也有人提議他應轉向政治方面發展[4]。其最後加入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擔任取締役[4]。1916年1月24日,柳生卸任台灣銀行頭取一職[6][7],1919年初擔任華僑銀行顧問[4]。同年其患上重病[4],翌年1月20日[2]過世[4]。 事蹟
紀念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原有一尊柳生一義的銅像[12]。該銅像由木村匡等120餘人發起設立[13],板橋林家成員林熊徵與三房林鶴壽亦曾參與發起[14]。銅像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須田速人、齋藤成美鑄造[13][註 2],1918年6月開工,9月竣工,29日舉行除幕式[15]。1975年2月18日由臺北市第六(中區)國際獅子會與日本高崎市國際獅子會重新改立孔子雕像[16],不過原銅像的基座仍在[17]。 註釋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