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 (江西布政使)李桓(清代歷史著名作者)李桓1827一1892(道光十七年生,歷經咸豐、同治、至光緒十七年卒),字叔虎,號黼堂,湖南湘陰人,兩江總督李星沅和夫人郭潤玉的三子.誥封通奉大夫,官至署理江西巡撫江西布政使.咸豐同治年間在湘軍和太平軍作戰的艱難時期,分管江西的糧台和厘金,"為江西不可缺之員"(曾國藩保奏摺子)。 李桓重要的著作是《寶韋齋類稿》一百卷[1],以及《國朝耆獻類徵》七百二十卷[2],都是《清史列傳》的重要資料來源。 李桓自七歲起歷經九位先生的教育,於西元1847,道光二十七年,以縣試第一,府試第二的成績,成為秀才,後由縣學廩生議敘知府。1851年 咸豐元年,父親李星沅為欽差大臣督師廣西與太平軍作戰,病故於武宣前線.李桓奉恩旨服闕送部引見。1854年 咸豐四年底及次年二月,咸豐皇帝兩次召見,詢家世,所學,奉朱圈。1855年 咸豐五年二月,奉旨以道員用,揀發江西.(清官制用語,謂在候選人中挑選,分發,任用.)咸豐五年八月到省,署廣饒九南道。1856年 咸豐六年正月,兼署按察使,三月簡放(授以官職)江西督糧道,時年僅28歲.七月卸按察使到督糧道任仍兼署廣饒九南道,十二月卸廣饒九南道。1857年 咸豐七年二月兼署按察使。[3] 1860年 咸豐十年二月兼署布政使,卸糧道任.三月卸按察使,六月卸布政使,仍回糧道任。1861年 咸豐十一年四月署按察使,七月署布政使,卸糧道任,十二月簡放江西布政使並署江西巡撫,時年僅34歲。1862年 同治元年正月卸署布政使,到署巡撫任,二月卸署巡撫,到任布政使。全力辦理省城防務,為抵抗和鎮壓太平軍籌措糧餉,政績頗著。1863年 同治二年二月奉旨督辦陜南軍務,卸任布政使啟行,師次武昌省城,中風,痺告歸。1864年 同治三年十月奉部文議處,因前在布政使內辦理南康縣許高鴻一案,措詞不合,被降三級,(李桓上司,江西巡撫沈葆楨也因此案被降二級),1865年冬在李瀚章保奏之下,官復原職賞還二品頂戴。 [3] 縱觀李桓十年的政治生涯,他主管江西省城南昌防務,同時擔任江西督糧道,和李瀚章分管江西厘金,保證了曾左兩支大軍的軍餉。(俗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1857到1861四年中,他在兼任江西按察使,布政使的職位上,積累了大量兵事餉事吏事的實際操盤經驗。1861底李桓被實授江西布政使兼署江西巡撫,1863年奉旨督辦陜南軍務,他是他同時代的青年才俊們晉陞最快最高的一位(包括李鴻章,李瀚章,郭嵩焘,李元度,曾国荃,劉坤一,劉蓉等)在清軍與太平軍勝負未分的相持中,可見清庭對李桓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的倚重與認可。[3] 同年1865同治四年冬,湖南巡撫李瀚章因李桓在奉命赴漢中辦理陜南軍務時,在長沙召募過精兵千人,曾變賣家產捐銀兩萬兩,奏請朝庭賞還李桓二品頂戴。疏奉賞還原階,復蒙恩賞還二品頂戴。1865年 同治四年二月,陝甘總督楊岳斌向西太后和軍機處奏請李桓出任西征大軍(平捻平回)的總糧台,駐節武昌。李桓病未痊癒,辭去了曾國藩和楊岳斌為他謀來的,軍機處恭親王首肯西太后同意的西征總糧台的任命。[3] 史學家鞠躬盡瘁, 余生24年刻自著100卷,編撰清史人物傳記732卷. 1867-1891李桓因病辭官回籍後,儘24年之力編撰了《國朝耆獻類徵》[1]、清朝的人物傳記、總計720卷、附《國朝賢媛類徵初编》12卷;《寶韋齋類稿》[2],100卷。 輯錄清代自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道光三十年(1850)間列朝人物傳志。分宰輔、卿貳、詞臣、諫臣、郎署、疆臣、監司、守令、僚佐、將帥、材武、忠義、孝友、儒行、經學、文藝、卓行、隱逸、方技等19類。並附有《述意》、《總目》、《通檢》、《滿漢同姓名錄》、《宗室王公功績表傳》等。 李桓於《耆獻類徵》的《述意》中稱,”每一類中名次先後,職官多據科分仕年,間憑卒年.後8類主要以卒年為依據,間亦憑科分。如俱無考,則於篇中旁推時事時人,略計其人在歷朝的大致某個時期,分為初中晚3個時期。合傳與附傳中的人物以及親屬、類從,均以首列之人的生年為準,每卷後間有補錄,系已載者之續輯或未載者之補刊。取材以清國史館所藏本傳為主,同時也參考自傳和私家志銘,但採用極少。” 李桓於《述意》中特别强调,”凡是自撰墓誌或碑傳為本人子孫所撰,以及私家文集中的碑傳文字,雖不拘泥定例,但如非果有事迹盛傳,或事無實證近於諛墓者,均不敢濫用,所用者千百中不過一二。凡所收錄的文字,則不論長篇短札,悉行全錄,以求詳略互見,足資博考。所用文體及撰人姓名,亦隨文標出。”《耆獻類徵》體例嚴謹,極具史料價值。 草創於同治六年(1867),15年後,曾將總目刊出,郵寄海內學者嚴加證正。2年後李桓又將全帙交黔陽楊樂庭覆勘,至光緒辛卯年(1891),自刻刊行。據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研究,《耆獻類徵》是《清史列传》中過半數以上的資料來源。《清史列传》中2894個傳記中有1649個傳記從《類徵》中過錄。台灣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出版了根據湘陰李氏刻本的影印本。 李桓的另外一部重要的著作是《寶韋齋類稿》 100卷.[1],其中有: 奏疏(4卷)李桓向皇帝上奏的摺子(約50幾篇)其中谢恩的摺子,是研究李桓十年为官的準确资料来源. 官書(24卷)其中有歷任稿八卷(李桓曾任江西督糧道署江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署江西巡撫)厘金局稿八卷,(李桓分管江西厘金)省城防務稿二卷,(李桓任南昌省城防務總管)忠勇軍稿一卷(李桓在長沙召募的湘軍名為忠勇軍)報銷交代局稿一卷,(陝南軍務稿四卷(李桓同治二年1863奉旨督辦陝南軍務)有關咸豐同治年間江西省兵事餉事吏事,部分全局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財富。 尺牘(48卷)李桓寫給其它湘軍將領和清朝官員的信件.計有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曾國荃,楊岳斌,李瀚章,李鴻章,沈葆楨,鮑超,郭嵩焘,劉蓉,李元度,胡雪巖,李续宾,李續宜,官文,劉長佑,張芾,毓科,耆齡,劉於潯,萬啟琛,黄冕,孫長紱,史致諤,何栻,劉坤一,文俊,陳啟邁,許瑤光,张集馨,鍾世楨,蕭浮泗,勞崇光,吳坤修,何紹基,宋晉等.始自1857到1862六年中一千一百多封信,事關湘軍具體的作戰,厘金,軍餉,進攻,防禦,成功,失利,形勢,謀略,不一而足,是研究湘軍和太平天國戰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甲癸夢痕記(6卷)補遺(2卷)是李桓以回憶錄的形式把自己從咸豐四年甲寅(1854)到同治二年(1863)癸亥(故名甲癸夢痕記)十年官吏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以私人之角度重新回顧與總結。[1] 明論(4卷)光緒十三年(1887)李桓對明史的研究,對明朝興衰得失的評價。 詩錄(2卷)光緒十四年(1888)李桓數套自傳體的組詩是李桓生平簡介.是研究李桓生平不可不讀的重要資料。 文錄(3卷)光緒十六年(1890)包括《李文恭公行述(父親李星沅傳略)》,《通議大夫大理寺少卿外舅(岳父)介夫周公(周鳴鵉)墓表》,《元配周恭人事略》,《文林郎翰林院編修先伯兄梅生(長兄李杭)府君家傳》,《中議大夫晉通議大夫鹽運使銜遇缺即選道加一級先仲雲(次兄李概)家傳》,《先祖榮祿公(祖父李疇)詩冊後論》,《文林郎前陝西鄠縣湘潭郭公傳(外祖父郭汪燦)》、《續修李氏支譜序》.這些文字是研究李星沅李桓家族重要的史料來源。 賓退紀談(7卷)光緒十七年(1891)是一部雜記性質的文集,有對道咸同光四朝諸多政治軍事風雲人物的評論,又有對數十年來許多歷史事件的回顧與評論.他在《紀談自序》中說:"茶香酒熟,載笑載言,硯北花南,識大識小,早習成乎慣技,常樂此而不疲";"匆匆草草,備忘同記事之珠,忽忽陳陳,歷久不示人以璞".可見這七卷文字史料價值之珍貴.這篇自序,寫於光緒十七年(1891)五月,是李桓最後的一篇文字。至此,總計一百卷 [1]全部完成。 李桓重要的著作是 《寶韋齋類稿》 一百卷[1],及《百朝耆獻類編》七百二十卷,是《清史列傳》之資料重要來源。[1] 李桓於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初四亥時病逝於長沙芋園獻軒.(公曆1892年1月3日) 《清史稿》總纂之一的吳慶坻於其所著之《蕉廊脞錄》中記有一篇《李桓自輓聯句》: 「李輔堂中丞桓病中自作自輓聯句云: 作秀才十年,作外吏十年,作江湖野老三十年,來日無多,於願已足 刻聖跡百卷,刻自著百卷,刻耆獻類征七百卷,幾生修到,其書滿家」。 今杭州西冷印社小盤谷處有墨跡石刻"留雲"二字傳世。 《清史列傳》和李桓的關係李桓編撰的《國朝耆獻類徵》草創於同治六年(1867) [2] ,15年後,曾將總目刊出,郵寄海內學者嚴加證正.2年後李桓又將全帙交黔陽楊樂庭覆勘,至光緒十七年(1891),自刻刊行.據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研究,《國朝耆獻類徵》是《清史列傳》中過半數以上的資料來源.《清史列傳》 中2894個傳記中有1649個傳記從《類徵》中過錄。 《清史稿》和李桓的關係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凯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 李輔燿(字補孝,號幼梅,李桓之子,李星沅之孫)日記第十卷377頁記載: 「佛翼來商清史館徵書事 《文恭公全集》由佛翼(李輔焌,李概之子,李桓之姪)出名呈送 ;《耆獻類徵》、《小芋香舘詩集》、《寶韋齋類稿》 [1]由八兒(李相綸,又名李庸,民國書法家,李輔燿之子,李桓之孫,)出名呈送 。巡按史已設有徵書處也」。(日記寫於民國四年1915年1月9日。)[4] 根據以上的記錄,毫無疑問,國史館內《清史稿》的編輯們是看到了《寶韋齋類稿》[1]和《國朝耆獻類徵》[2] ,《清史稿》內有多少列傳條目是參考了《國朝耆獻類徵》 仍待細考。 家庭父母父 李星沅(1797-1851)清 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謚 文恭.出版文本: 《李文恭公全集》 《李文恭公遺集》 《李文恭公詩文集》 《李星沅日記選錄》 《李文恭公詩文集》 《李文恭公奏議》 《李文恭公文集》 母 郭潤玉(1797—1838),字昭華,號笙愉,別號壺山女士。湘潭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酃縣知縣郭汪燦女。郭潤玉與其姑祖母郭步蘊、姑母郭友蘭、郭佩蘭,姊姊郭漱玉,皆有詩名,並稱“湘潭郭氏閨秀”。選編《湘潭郭氏閨秀集》、郭潤玉著有《簪花閣遺稿》 一卷、《梧笙館聯吟初輯》二卷(與丈夫李星沅合著)。《湘潭郭氏闺秀集八卷》。 兄弟姊妹長姊 李楣(1819-1883)適 何慶涵(何紹基之長子),有《浣月樓遺詩》二卷 長兄 李杭(1821-1848)清 道光廿四年(1844)進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小芋香舘詩賦》十二卷 仲兄 李概(1824-1881)監生 四弟 李榛(1840-)監生 五弟 李梡(1850-1886)縣學附生 子長子 李輔燿 (1848-1916)出嗣长兄李杭.清 光緒丙子科鄉試(1876)副榜第一名,由内阁中书官至杭嘉湖道,宁绍台道, 曾署浙江都轉盬運使司 次子 李輔焯 (1858-1873)監生 孫長孫 李相鈞(1866-1923)監生. 江蘇補用知縣. 翻譯家李青崖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三个火枪手),李丹(悲惨世界)之父. 仲孫 李相綸(1888-1959)辅焯嗣子.河南補用知縣.書法家. 三孫 李相慈(1900-1974)主事銜.銀行家."长沙芋園翰墨珍聞" "留得春風屬后生"书作者李崧峻之父 .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