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鸚鵡鵪鶉
李幼鸚鵡鵪鶉,後又改名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Alphonse Perroquet/Parrot Caille/Quail Java Sparrow Youth-Leigh,1951年—),生於台北縣板橋,為台湾影評人和作家。他原名李幼新,改名是因他所飼養的鸚鵡、鵪鶉及小白文鳥是他一生的摯愛。不少人很好奇他為什麼要留一頭長髮,他解釋說,他覺得自己長得很醜,如果他的頭髮留很長,人家一定會先注意他的頭髮,而忘了看他的長相。 生平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畢業於建國中學後,曾經先後就讀過中原大學物理系及淡江大學法文系。他曾任金穗獎、金馬獎、國片輔導金評審委員及國際電影節選片策劃人,於2011年榮獲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得獎理由:李幼鸚鵡鵪鶉近半世紀以來,對電影的無悔付出,早已超越了影評人的界域,七〇年代,他即在資訊貧瘠的環境下,以極大熱情引介新知,獨立完成的《威尼斯∕坎城影展》對國際影壇深廣兼備的評介,更對台灣影壇起了重大催化作用,近作《鵪鶉在鸚鵡頭上唱歌》更將個人生命與電影、動物權、同志議題一體交織,樹立了『影痴』的動人風範[1]。 他深愛奧黛麗·赫本、亞倫·雷奈和費里尼,所以才會為奧黛麗·赫本拍了影像創作《生活像電影:關於奧黛麗·赫本的二三事》,並為兩位導演寫下《關於雷奈∕費里尼∕電影的二三事》和《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兩本書,他亦曾演出過蔡明亮導演的兩部電影《你那邊幾點》和《不散》、張作驥導演的《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及黃銘正、吳米森、傅天余等導演的電影,另外也在蔡明亮和鴻鴻的舞台劇裡參加演出,因「觀看與被觀看」是他重視的課題[2]。在一篇專訪裡,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表示,很多朋友貼切地形容他「只有電影,沒有生活」,就是他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他所有生活的片段都可以用電影來解釋,因此他整個生命、生活似乎是完全空洞的、他是不存在的,而不是他真的去實踐生活的。他同時亦指出,其使命感在於他不要預設立場,任何新的東西應該都要去接觸,一天到晚追逐大師沒有意義,為什麼不先一步去看出那些有才華,卻還未成名的人的美好。[3]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曾在《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與其他》的自序[4]裡表示,他最愛的電影海報是雷奈的《天意》(一隻手握著像花又像筆的枝幹。筆尖在書寫,妙筆生花,所以頂端開出燦爛的花?花形似人腦,明喻作家用腦構思、創作文學)與費里尼的《羅馬》(三個奶頭的女人,集寫意與奇想於一爐)。他最愛的電影廣告文案是朱爾斯.達辛《熱情之夢》海報上的字句:有人哭泣,我心悲鳴。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亦指出,從墨子到雷奈∕費里尼電影其實潛藏著偉大非凡的共通性,那就是對於「非我族類」的尊重與包容。奧黛麗.赫本甚至從在電影《修女傳》中去非洲救苦救難實踐到生活裡(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為第三世界的婦女與兒童謀福利)。這也是讓他忙著女性主義、同志平權、動物權、妓權一把抓,而又三不五時為台灣原住民與外籍勞工的受迫害、遭歧視頻頻開罵的原因與動力。 著作
影像創作
演出作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