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礦體本山礦體,位在臺灣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山(亦稱大粗坑山),本山本脈南北延伸達2,000多公尺,垂直分佈由海平面下百餘公尺至地表超過700公尺,是金瓜石地區主要金銅礦脈。[1] 地質構造本山礦體為中世紀沈積岩及石英安山岩所構成,北端及南端位於沈積岩內,中段位在石英安山岩內。[1] 屬於裂罅充填及鑛染礦床,[2] 礦脈呈南北走向,礦體傾斜80度直立。[3] 岩石與礦物本山礦脈北端為本山礦場,岩石為矽化安山岩,安山岩受熱液換質作用(metasomatism,又稱交代換質作用),由礦化中心的矽化作用往外漸變為黏土化作用,再往外變成綠泥石化作用,又稱為青磐岩化;南端為樹梅礦場,發育於南港層砂、頁岩中。[1] 矽化安山岩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矽礦物,如石英和石髓,硬度接近7,堅硬不易風化,本山礦脈露頭便是這類矽化安山岩的富礦體,在1894年發現金礦,因外形似金瓜,稱「大金瓜」,為金瓜石地名之由來。[4] 後來經露天開採,現已不復見。[5][6] 本山礦體礦物為含金黃鐵礦、硫砷銅礦、呂宋銅礦及少數法馬丁礦,脈石礦物則有石英、重晶石、明礬石、高嶺土等。本山礦體金礦品位高且成色足,常見於黃鐵礦或硫砷銅礦,但不易以肉眼辨識,僅在少數富礦體裡發現如砂粒大小的黃金顆粒。[5] 礦業發展1896年由日人田中長兵衛取得金瓜石礦山礦權後,進行開採本山礦體。1925年金瓜石礦山開發權轉賣給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1933年金瓜石礦區再度易手,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收購,並成立臺灣礦業株式會社;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後,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經營至1987年。[4] 採礦方式除了本山露頭以露天開採方式之外,其餘則採坑道採礦,自露頭向下,每隔100至150公尺開鑿坑口,找到礦體後,沿礦脈開鑿坑道進行採礦,主要坑道間有輔助坑道,使上下坑道相接,作為採礦準備、砂土填充、運送、通風等功能。[2] 本山礦體約海拔560.5公尺處開鑿本山一坑,528公尺處開二坑,476公尺處開三坑,404公尺處開四坑,[7] 共開鑿九坑,第八坑、第九坑已達海平面以下。[6]坑坑相連,水平坑與豎坑坑道長度合計超過600公里。[8] 金瓜石山原本海拔約660公尺,經臺金公司露天開採本山露頭之後,[6]目前山的高度約576公尺。[5][9] 工業遺產再利用1972年金瓜石地區停止開採金礦,臺金公司逐一撤收封閉本山礦體的礦坑,[10] 於1987年宣告停止營運,將設施、土地轉移給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後續管理。2004年臺北縣政府與台電公司、台糖公司三方共同資源整合,[11] 將本山五坑周圍礦業設施規劃為黃金博物園區(現為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以現地保存聚落紋理與景觀特色,透過博物館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功能,呈現礦業文化遺產的內涵。[12] 露天開採的本山礦場規劃為金瓜石地質公園,為觀察多樣地質遺跡之自然場域,例如東西向斷層裂隙、青磐岩化安山岩、黏土化安山岩、石英安山岩體等。[13] 此外,優人神鼓劇團曾於2015年以5年為期,向台電公司承租本山礦場約0.8公頃的土地使用權,作為訓練及演出場地,命名為亙古劇場。[14]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