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沙塘鳢
暗色沙塘鳢(学名:Odontobutis obscura)为塘鳢科沙塘鳢属的鱼类,俗名:四不像、肉趴錐、呆魚、瘌蛤蟆魚、塘鱧、沙烏鱧、土才魚、呆子魚、土憨巴、瞎嘎子、土狗公,木奶奶、虎頭鯊、虎頭呆、土婆魚、沙塘鳢、塘鳢鱼、菜花鱼、土布鱼、土鲋鱼。分布大韓民國(巨济岛)、日本,多见于江河湖泊的浅水中以及栖息于卵石堆、岩缝、沙滩及溪湾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1] 形态特征沙塘鱧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後部側扁。口大,上位,斜裂達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頜具細齒。犁骨無齒,眼小,突出。背鰭兩個,各自分離,各鰭均無硬刺。胸鰭大,圓形,尾鰭後緣稍圓,無側線。體呈黑褐色,帶有黃色光彩,腹部淡黃,體側有不規則的大塊黑色斑紋,各鰭都有淡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 體延長,側扁或粗壯, 亞圓筒形。頭平扁或側扁。眼中大或小, 不突出於頭的背面, 無游離眼瞼。下頜常突出。上下頜具細牙, 顎骨常無牙。前鰓蓋骨邊緣具1彎向下前方小棘或無棘。體被櫛鱗, 頭部常被小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 分離, 第一背鰭具6~8鰭棘, 第二背鰭具1鰭棘、8~10鰭條。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胸鰭大,基部不呈肌柄狀。腹鰭胸位,具1鰭棘,5鰭條,左右兩腹鰭相互靠近, 彼此分離,不形成吸盤。尾鰭圓形或稍尖。 生活習性沙塘鱧喜生活於河溝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礫、石隙、泥沙的底層。游泳力弱。冬季潛伏在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以蝦、小魚為主要食物。 生長繁殖沙塘鱧1齡魚即達性成熟,4-6月初為產卵季節,產卵場多在背風的湖灣內。雄魚於晴朗的夜間或中午先在水深1-2米的岸邊石洞、破瓦罐及蚌殼內營穴,發出“咕咕”叫聲,引誘雌魚入巢。產卵活動一般在早晨6-7時,水溫約18-25℃時進行。卵整齊排列粘附於蚌殼、瓦片或石塊上。雌魚產卵後即離去,雄魚則守巢護卵,直至仔魚孵出。 分佈范圍編輯 營養價值沙塘鱧雖屬肉食性魚類,但其食物大多為小雜魚和經濟價值低的蝦,池塘套養能明顯抑制池中野雜魚、蝦的繁衍,有助於增加池塘綜合效益。沙塘鱧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後,菜花金黃,沙塘鱧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獨特的佳餚。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39克、脂肪0.98克、鈣0.42克,還含有磷、鐵、維生素等。人體必需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含量均高於一般魚類,有滋補、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痔瘡等功效。妊娠期和產婦多食有保健作用,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共稱為江南五大春菜名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