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鍇(920年—974年),字楚金,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文字學家。徐鉉弟。
生平
先世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後遷居廣陵。生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吴宣帝武义二年,920年),四歲而孤,自學成才,十岁即能作诗。[1],李穆喻徐氏兄弟文采“二陆不能及”[2],時稱“南唐徐氏二龙”[3]。南唐元宗李璟見其文,以為祕書省正字。保大元年(943年)以秘书郎,齐王景奏授记室。徐氏個性耿介,言论率直,常遭贬抑。以军中书檄援引不当贬为乌江尉。[4]不久复旧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宗保大十一年(953年)十二月,又因評論少府监冯延鲁巡抚诸州事触怒唐主,再贬为秘书郎。是正月二十日作〈先圣庙记〉。分司东都。[5]保大十二年(954年)又召为虞部员外郎。十四年,任屯田郎中、知制诰。[6]
乾德元年(963年)曾與兄铉共论猫事,徐铉寫二十事,徐锴得七十余事,[7]其學問與記憶力皆倍於常人。[8]开宝三年(970年)韩熙载卒,徐锴收集其遗文。开宝五年(972年)为右內史舍人,并受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号为“二徐”。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因兄徐鉉奉使入宋,憂懼而卒。[9]
著作
著有《說文解字繫傳》40卷、《通釋五音》、《方輿記》、《古今國典》等,南唐灭,其著作多散佚。
注釋
- ^ 陆游《南唐书·徐锴传》:“锴四岁而孤,母方教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文莹《玉壶诗话》云:“锴词藻尤赡,年十岁,群从燕集,令赋秋声诗,顷刻而就。略云:‘井梧纷堕砌,塞雁远横空。雨滴苔莓紫,风归薜荔红。’尽见秋声之意。”
- ^ 马令《南唐书·徐锴传》卷十四
- ^ 《事物绀诛》
- ^ 《宋史·徐铉列传》載:“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 ^ 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与吴任臣《十国春秋》均载“以秘书郎分司东都”,《资治通鉴补》卷二九一載“贬锴校书郎,分司东都。”
- ^ 《全唐文》卷八八八载徐锴作〈曲台奏议集序〉末署“保大丙辰岁六月一日於集贤序之,屯田郎中知制诰徐锴述”;又陆游《南唐书·徐锴传》載:“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学士”,有误。
- ^ 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云:江南徐锴尝奉命撰文,与其兄铉,共论猫事。铉疏得二十事,锴曰:「未也,适已忆七十余事。」铉曰:「楚金大能记。」明旦云:「夜来复得数事。」铉抚掌称美。
- ^ 陆游《南唐书·徐锴传》中说: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稍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非暮不出。”江少虞《皇朝类苑》亦载: 徐锴仕江左,至中书舍人,尤嗜学赅博,领集贤学士校秘书时,吴淑为校理,古桨府中有「掺」字者,淑多改为「操」,盖章草之变。锴曰:「此非可以一例言,若渔阳掺者(音七鉴反),三挝鼓也。襧衡作〈渔阳三挝古歌词〉云『边城晏开渔阳掺,黄尘萧萧白日暗。』」淑叹服之。又尝召对於清暑阁,阁前地悉布塼,经雨,草生缝中。后主曰:「累遣剃去,雨润复生。」锴曰:「《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味辛螫故也。」后主令於医院取桂屑数斗,匀布缝中,经宿,草尽死,其博物多识如此。
- ^ 马令《南唐书》卷十四:“开宝八年卒於金陵围城中。”《十国春秋·徐锴传》载:“金陵将陷,有梦四角女子行空中,以巨簁簸物,散落如豆,著地皆成人。或间之,对曰:‘此当死于难者。’后见一金紫贵人坠地,云:‘此徐舍人也。’既寤,异之,及旦,则闻锴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