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瓘
张文瓘(606年—678年9月30日),字稚圭,贝州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因在大理卿任上处事公正而受到称赞。 家世出身清河张氏,北魏太山太守张岱,自河内徙清河。张岱六世孙张幸,北魏青州刺史、平陆侯。生张準之,东青州刺史,袭侯。张準之生张灵真。张灵真生张彝,隋末徙魏州昌乐。
张文瓘生于隋炀帝大業二年(606年),祖上是贝州武城人,但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昌乐县。早孤,事母兄以孝友闻名。唐太宗貞觀(626年—649年)初年,中明经,补并州长史李世勣参军。李世勣很重视他,曾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一次李世勣去京城长安入朝面圣时[a],张文瓘和两位属僚设宴为他饯行。李世勣分别把佩刀和玉带送给那两个属僚,却没给张文瓘任何东西。张文瓘生疑,问及缘由,李世勣答:“你没有过错。某人犹豫不决,我给他佩刀鼓励他果断;某人放诞不检点,所以我给他玉带希望他约束自己。若说你的才能,你将来什么都不会缺,还用我送你吗?”李世勣后来举荐张文瓘之才,张文瓘累迁水部员外郎。其兄张文琮时任户部侍郎,兄弟俩都在尚书省,违背了封建旧制,于是张文瓘不久就被出为云阳令。 唐高宗年间龙朔年间,张文瓘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显庆年间,张文瓘在东台舍人任上曾奉诏校勘四部群书[1][2]。乾封二年(667年)四月[3],在东台舍人任上被授同东西台三品,为实质宰相,兼知左史事。当时,唐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国库空虚,还养了一万匹厩马以为征讨四夷之军用。张文瓘因而以隋炀帝的类似行为招致民怨和亡国之事警告高宗,高宗因而减少了数千厩马,赐张文瓘缯锦百段。总章二年(669年)二月,迁东台侍郎[4][5]。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衔,从张文瓘开始[6][7]。 咸亨二年(671年)正月,高宗幸东都洛阳,留皇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张文瓘、李敬玄等侍臣辅佐之。三年(672年),官名复旧,改授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因李弘多病,事务多由同为兼太子左庶子的戴至德、张文瓘和右庶子萧德昭决断[8]。十月,检校大理卿(等同最高法院法官),依旧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张文瓘有效且公平地复查案卷,不到十天就决断疑案四百余条,即使被他判处有罪的人也无怨言,他还能为无罪之人翻案。他曾患病,等待他复查案卷的囚犯都为他祈祷,希望他立即好起来恢复工作。当时人称他执法公平宽大,堪比唐太宗年间著名的大理少卿戴胄。上元二年(675年)八月,拜侍中[5],九月,兼太子宾客。[4]囚犯们得知他升迁不再担任大理卿,都悲伤地哭了。有时他卧病在家,宰相们对高宗奏事,高宗便问他们是否已和张文瓘商议过,若答未曾,则派他们去张文瓘府上共同商议,若答已商议过,则都准奏。 仪凤年间,张文瓘与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中书令李敬玄、右庶子郝处俊、黄门侍郎来恒、左庶子高智周、右庶子李义琰、吏部侍郎裴行俭、马载、兵部侍郎萧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义琛、刑部侍郎张楚、金部郎中卢律师等奉敕删缉刑法格式,并于二年(677年)二月九日撰定《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奏上[9][10]。三年(678年)九月,张文瓘病重,得知高宗准备讨伐新罗,乘舆入见,对高宗说:“现在我们正在防御吐蕃入侵。新罗虽然不顺,却没有犯境。若分兵东征,臣担心政府和百姓都承受不住。”高宗听从了,取消讨伐新罗。同月,张文瓘病故[4][5],谥懿。因他曾侍奉先于675年就去世并被追封为孝敬皇帝的李弘,唐高宗敕他陪葬李弘陵墓恭陵。 轶闻《大唐新语》记载:
子孙注释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