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廉范(?—?),字叔度,東漢京兆杜陵人,是趙國名將廉頗的後裔子孫[1]。為人重情重義,曾從學於博士薛漢門下,日後薛漢因捲入楚王劉英謀反案獲罪而死時,他的故舊門生之中,僅有廉范勇於挺身而出替其收殮安葬。漢明帝時期,出任雲中太守,任內以寡敵眾,用計智退匈奴軍隊的入侵,漢章帝年間再遷蜀郡太守,在職期間因廢除使百姓感到不便的法令,而受到蜀郡人民的頌歌讚揚。雖然世人佩服他急公好義的精神,然而也因廉范依附外戚竇憲而對其感到不齒,最終,廉范在蜀郡太守任上因觸法而被罷官,後卒於家中。 生平出身名門廉范,字叔度,東漢京兆杜陵人,為趙國將領廉頗之後。漢朝興起後,廉氏因為是豪門望族的緣故,朝廷因此把他們從原本居住的苦陘(今河北邢邑镇)遷移到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此後廉氏一族世代為邊郡的太守,部分的廉氏族人死後埋葬於隴西襄武縣(今甘肅陇西县),所以往往在當地出仕做官。廉范的曾祖父廉褒,曾在汉成帝、汉哀帝年間擔任右將軍,其祖父廉丹,則在新朝王莽時期官至大司馬、庸部牧,兩人皆是前朝赫赫有名的人物[1]。 扶柩遭難廉范的父親因遭遇戰亂,死在蜀漢地區,廉範也顛沛流離客居在西州。直到西州平定以後,他才回到故鄉。十五歲時,廉范告別母親啟程前去接回父親的棺柩。蜀郡的太守張穆,曾在廉丹手下擔任官吏,因此送給了廉范許多的財物,但廉范並未接受,後來廉范和賓客徒步帶著靈柩到達葭萌關時,裝載棺柩的船卻不幸觸礁而沉沒,廉范死命抱著父親的靈柩不肯放手,一同與靈柩沉到了水裡,眾人皆被他的孝心所感動,用鉤子把他鉤出水中,經過一番救治才倖免於難。張穆聽聞以後,又派人帶著先前所贈的錢財,騎著快馬追上廉范,不過廉范依舊是堅決推辭張穆的贈禮,僅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故鄉安葬[1]。 暗護鄧融服喪期滿後,廉范來到京城拜師學習,受業於博士薛漢。當時京兆、隴西二郡相繼請他出仕當官,廉范都沒有答應,永平初年,隴西太守鄧融帶著禮物親自登門拜訪廉范,聘任他擔任功曹官,恰逢鄧融被上級檢舉調查,廉范知道鄧融難以洗脫罪責,打算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於是託病要求離去,鄧融不明白廉範的本意,因此對他非常的怨恨。廉范向東來到洛陽後,改名換姓,請求擔任廷尉的獄卒。不久,鄧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陽的監獄關押,擔任獄卒的廉范得以待在鄧融身邊早晚服侍,盡心勤勞。鄧融對於這名容貌酷似廉范的獄卒感到奇怪,於是對他說:「你怎麼長的如此像我從前手下的一名功曹官呢?」廉范喝斥他說:「您因為處境艱難而神智昏聵認錯人了!」不再跟鄧融說話。後來鄧融因為得病而被移出監牢療養,廉范也一路跟隨在他身旁悉心照料,直到鄧融病死,都沒有說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廉范還親自隨車護送鄧融的棺柩回到南陽,直到殯葬完畢才離開[1]。 義葬薛漢後來廉范被徵聘到公府任官,正好遇見他的老師薛漢因受到楚王劉英的牽連而被處死,薛漢的故人、門生們,沒人敢多看薛漢的屍體一眼,只有廉范獨自前往替薛漢收殮安葬。官吏將此事稟告朝廷,漢明帝大怒,傳召廉范入宮,質問並斥責他說:「薛漢和楚王同謀,禍亂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員,不與朝廷保持同心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殮,這是為什麼呢?」廉范叩頭說:「臣愚笨魯莽,認為薛漢等人都已伏法,忍不住師生之間的情誼,罪該萬死。」漢明帝這才稍微平息怒氣,問廉范說:「你是廉頗的後代嗎?和右將軍廉褒、大司馬廉丹有無親屬關係?」廉范回答說:「廉褒,是臣的曾祖父,廉丹,是臣的祖父。」皇帝說:「難怪你有膽志敢做這麼做!」遂寬恕了他,廉范因此而聲名遠播[1]。 雲中退敵廉范之後被推舉為茂才,幾個月後,調遷為雲中太守。上任後剛巧碰上匈奴大舉興兵入寇,烽火連天。按照舊例,當敵軍的人數超過五千人時,便可以寫信給鄰郡求援。廉范的部屬打算傳送檄文求救,廉范沒有同意,而是親自率領士卒抵擋匈奴的軍隊。敵方的兵力強盛,僅靠廉范麾下的軍隊無法匹敵,恰好夜幕在這時降臨,廉范下令讓兵士們各自拿兩個火把交叉綑綁在一起,將火把的其中三個頭點上火焰,使軍營中火光多的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敵軍遠遠望見營地理的火炬數量眾多,誤以為漢軍的援兵部隊已經抵達,大吃一驚,決定等到天亮時便率軍撤退,廉范於是命令軍士們提前吃完早飯,在清晨時分引兵出擊,成功斬首數百名的敵方士兵,匈奴軍隊於混亂中自相踐踏,陣亡了一千多人,匈奴人經過這場戰役,從此不敢再入侵雲中[1][2]。 蜀民謳歌廉范此後歷任武威、武都兩郡的太守,隨當地的風俗習慣教化百姓,將兩地皆治理的十分完善。漢章帝建初初年,廉范改任蜀郡太守(部屬有吏楊鳳、文學掾楊由)。當時蜀郡的人們喜愛與他人爭論,互相品評好壞高低,廉范總是用淳樸厚道來訓導他們,不要聽信澆薄苛刻的話語。成都當地的物產豐盛,房屋之間的距離相當狹窄,從前的舊制禁止百姓們在晚上活動,以防止火災發生,但是百姓在夜晚依舊是偷偷活動,且為了不被發現而行為更加隱蔽,導致火災反而發生的更加頻繁。廉范於是廢除原來的法令,只是嚴格要求百姓儲存水來防火而已。禁令解除後,百姓們感到相當便利,於是將此事編成歌謠傳唱說:「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註 1]。」廉范在蜀郡擔任太守數年,後來因為觸犯法律而被免職回到家鄉。廉范一生都待在邊境地區,他廣泛開墾田地,累積許多糧食財物,將之全部接濟給宗族與朋友[1][3]。 借馬嚴麟漢章帝駕崩後,廉范前往敬陵奔喪。當時庐江郡的官員嚴麟也奉命前往弔喪,和廉范在路上相遇。嚴麟乘坐小車前往,而道路上的泥水頗深,駕車的馬也死在路途中,導致嚴麟無法繼續前進,廉范看到嚴麟的窘境而感到不忍,命令隨從把馬讓給嚴麟騎乘。之後也沒告訴嚴麟自己的姓名就離開了。嚴麟弔喪完畢後,不知道馬匹的主人到底是誰,於是沿路尋訪探問。有人對嚴麟說:「曾擔任蜀郡太守的廉叔度,喜歡救助遭遇危難和陷入困境的人。現在他也受命奔赴國喪,一定是他幫助你的。」嚴麟平時便常聽說廉范的名聲,認為此人說的沒錯,於是牽著馬登門拜訪廉范,向他表示感謝並歸還了馬匹。當時的人們皆佩服廉範慷慨仗義的精神,然而廉范卻依附掌權的大將軍竇憲,因此遭世人所譏笑。最終,廉范在家中去世[1]。 軼事起初,廉范和洛陽人慶鴻是刎頸之交,當時的人稱讚他們說:「從前有管仲、鮑叔牙,今日有慶鴻、廉范。」慶鴻為人豪邁有氣節,官至琅邪、會稽二郡的太守,所任職的地方皆有顯著的政績[1]。 評價范曄《後漢書》論曰:「張堪、廉范皆以氣俠立名,觀其振危急,赴險厄,有足壯者。堪之臨財,范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若夫,漢高祖之召欒布,漢明帝之引廉范,加怒以發其志,就戮更延其寵,聞義能徙,誠君道所尚,然情理之樞,亦有開塞之感焉」[1]。 家族註釋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