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学派巴黎学派是法国的一个汉学学派,是西方和欧洲第一个汉学学派,以沙畹及其弟子伯希和、马伯乐为代表。[1]傅斯年认为“中国学在西洋之演进,到沙畹君始成一种系统的专门学问。”[2]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汉语和鞑靼—满族语言文学讲座”(通称“汉学讲座”),开创了欧洲专业汉学的先河。首任教授阿贝尔·雷慕沙。[3] 此后,西方汉学分为巴黎与瑞典两派,而后一派的创始人高本汉仍是师承沙畹,他在乌普萨拉大学的博士论文是以法语写成的。在苏俄、美国汉学界位居显要的阿列克和叶理绥也是巴黎学派的弟子门生,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奠基者阿列克谢耶夫就曾师从沙畹。[3] 巴黎曾是国际汉学的首都,20世纪后半叶才迁往美国。1919年1月,法国总统在商业地理协会印度支那部演说时曾说:“研究中国者,正所以为法国之学术。”1928年,翁独健在燕京大学课堂上听到陈垣感慨地说:“今天汉学的中心在巴黎,日本人想把它抢到东京,我们要把它夺回到北京。”沙畹的四大弟子包括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戴密微。[4]巴黎学派的主要奖项是儒莲奖。[5]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