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庸健
崔庸健(朝鲜语:최용건/崔庸健 Ch'oe Yonggŏn,1900年6月21日—1976年9月19日),朝鲜的獨立活動家及中国和蘇聯軍人、朝鮮國家元首及政治人物。又名崔秋海、崔石泉、崔龍建、崔龍根、崔鏞健、崔勇進、金志剛等。字秋海、號石泉。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人。 生平1922年流亡到中华民国,在上海南华大学就读,后考入并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25年任黄埔军校5期6区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7年底,转移到黑龙江省通河县的大古洞、小古洞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时险些被捕。1928年初,黑龙江省汤原县梧桐河附近的福兴屯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在屯边高地上建起了松东模范学校,担任校长,开创了三江地区朝鲜民族教育的先河,向学生讲述中国和朝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校内组织起共产主义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等组织。1928年10月,崔庸健秘密发展裴治云、崔圭福和金成刚入党,这是三江地区发展的第一批中共党员。随着入党人数的增多,1929年春在鹤立附近的北七号屯成立了中共汤原县委,这是三江地区创建的第一个中共县委,也是全东北组建最早的县委之一。1930年冬,崔庸健在松东模范学校举办2期军政训练班。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为抗联部队的军、师、团级领导干部,并创建了汤原游击队(发展为抗联第6军)。1931年经中共满州省委批准,汤原县委扩大为汤原中心县委。成为北满(松花江以北)党组织和抗联武装的基础。 1932年4月,崔庸健离开汤原县,前往宝清、虎林、饶河等地(松花江以东以南,按照东三省老的行政区划属于吉林省东部,故称“吉东”地区)发展党组织和组建抗联第7军。 1936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参谋长。1937年3月任第七军代军长,1938年9月28日,击毙满洲国少将日野武雄。 1941年,其抗联退入苏联境内整训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时,崔庸健任该旅党委书记(在旅长周保中领导下工作,只负责党务工作)。1945年10月回国,任临时人民委员会保安局长。 1948年任朝鲜人民军首任总司令,大将军衔。9月任民族保卫省相(国防部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金日成自任人民军总司令,崔任副司令。在激战中崔左臂负伤。1953年被授予次帅称号。1955年7月及1958年3月內閣副首相。1957年起,崔庸健担任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升任元帅。在党内,1956年起,当选为朝鲜劳动党副委员长、政治委员会委员。后任人民会议常务委员长,1972年任国家副主席。1976年9月19日病逝,終年76歲。 轶事据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所述,崔庸健曾多次要求周恩来批准朝鲜学者前往中国东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约在1962年底或1963年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崔庸健委员长向周恩来总理多次提出要求到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崔说(大意):国际上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动派封锁和孤立我国,诬蔑我们是小民族、小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我们要求到中国东北地区来进行考古;弄清自己的历史,寻找古朝鲜的发源地。周总理当时一方面表示同意,另一方面又以委婉的语气反对古朝鲜起源于我国东北的观点。他说:我看古朝鲜不一定起源于我国的东北,可能起源于我国的福建省。朝鲜同志种水稻、吃大米,又都穿木屐,饮食和生活习惯和福建相同;还有朝语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发音和我国福建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发音相同,可能是福建的古代居民渡海到了朝鲜半岛。[2] 军衔
著作崔庸健《在平壤市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大会上的报告》 外国文出版社, 1963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