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秋铁路
屯秋铁路即屯秋支线,从湘桂铁路洛埠站岔出,经东泉、龙婆后到达屯秋矿区的拉洞站。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竣工投入运营。全长42.3km,主要为开发屯秋铁矿资源而建。 历史屯秋支线由铁道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负责勘测设计。 1958年5月开始勘测,采取一阶段设计分批交付施工图,7月交出第一批洛埠—东泉的线路平剖面图、土石方数量表、桥涵位置(准备施工时预留缺口)和地质平剖面图等。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报请国务院列入国家计划。同年9月正式开工,由柳州专区、柳州市和柳州铁路局组成筑路委员会。从柳城、鹿寨、融安、石龙、玉林、忻城、博白、北流、藤县等9县组织民工2万多人,柳州铁路局组织专业队伍600多人共同施工。至1959年12月, 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238.6万立方米。铺轨48.6公里,铺道岔23组,道口31处,铺石碴60986立方米,铺设木枕72994根。桥梁9座30 3.54米,涵渠82座1250.6米。通信电线路41.15公里, 4毫米铁线2对,2.5毫米铁线1条,车站信号采用双导线式臂板信号机,简易钥匙联锁,闭塞采用一般通话联络制。生产用房、住宅及公共建筑面积3144.4平方米,完成投资916.52万元,为概算943万元的97.2%,平均每公里造价18.9万元 (不包括钢轨价)。 1959年12月,屯秋支线通过验收,1960年元旦投入运营。1962年10月柳州钢铁厂生产调整,该线暂停营运。 1969年屯秋铁矿再度投产, 经柳州铁路局对线路及行车设备整修后,同年11月2日恢复办理客货运业务。 1971年4月,柳州钢铁厂在拉洞车站三角线延长矿山线铺轨0.4公里,投资11.08万元,并无偿移交柳州铁路局管理。 1973年3月,在龙婆—拉洞间33.690公里处建成辅助所和海军1202专用线,内设两股道,线路总长1.724公里,1974年4月开通使用。 1974—1985年,屯秋支线全线进行中修,并陆续将正线原有的旧杂轨全部更换为43公斤/米钢轨,还对洛埠—东泉间5处路堑病害进行整治,共完成线路、路基大修投资127.26万元。1979—1990年, 对部分桥梁进行大修整修:1979年完成4座62.4米桥面及51.3吨钢梁油漆大修, 1981年完成2个桥台的加固,1987年对石峒桥进行水害修复工程以及其他零星工程,共完成桥涵大修投资7.87万元。 到1990年末, 屯秋支线主要设备计有:正线42.3公里,桥梁12座371米,涵渠93座1318米,四等车站3个,旅客乘降所3个。 屯秋支线综合运输能力,用解放型蒸汽机车上行牵引2000吨,下行牵引1200吨。货车计算能力17对, 年输送能力可达上行693万吨,下行416万吨。实际货流密度:1960年上行9.8万吨, 下行0.2万吨;1966年降为上行2.7万吨,下行2.4万吨;1970年升至上行11.3万吨,下行1.4万吨; 1980年降至上行1.9万吨,下行4.5万吨;1985年最高,上行13.5万吨,下行1.1万吨;1990年又降至上行7.2万吨,下行0.7万吨,仅达到该线年输送能力的1%左右。[1] 2004年,屯秋线K37+576至拉洞站线路停用[2]。 2016年5月5日,南宁铁路局与柳钢集团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内容包括加强屯秋铁路开发利用。是年5月9日,南宁铁路局组织155名职工、220名民工队伍对屯秋线进行全面整修工作。6月10日下午,随着屯秋铁路最后一组道岔的更换完成,屯秋线如期实现全线开通行车的条件。7月1日下午,满载23车铁矿的货车专列在拉洞站鸣笛启程[2]。 主要技术指标
沿线地区气候及地质条件沿线气温年平均21.7℃, 风向大部分为北风, 部分有西北风和东北风,全年平均风力1.4-2.9级, 最大风力为7级,线路所经地区,丘陵、平原交错,北高南低,高差137米。洛埠—东泉属下石炭纪寺门煤系地层,东泉至拉洞段属中、下石炭纪黄龙灰岩、黄金灰岩地层。壤中水多在洛埠—东泉一带,此类含水层分布于第四纪残积、坡积及冲积层中,此外还有溶洞水、裂隙水等不良地质条件,地震烈度为6度。[1]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