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禱 (鋼琴曲)
《少女的祈祷》(波蘭語:Modlitwa Dziewicy,Op. 4),是波兰女作曲家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的传世名作,于1851年在华沙出版。 分析和評論该曲是一首结构简单的钢琴变奏曲,為速度適中的行板,降E大调,4/4节拍,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接四小节前奏后出场,四次变奏后全曲结束,左手和弦以简单的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为主,难度一般。 以下行音為中心的四小節前奏之後,樂曲呈現出溫婉而幽麗的主題,此後是主題的四種變奏,最後一個變奏以三連音符為主,飽含熱情,這就是全曲的結尾。曲中左手所彈的和聲也十分簡單,只是一些屬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單純、手法樸素,在演奏技巧上難度不大,初學者即可彈奏。 該樂曲是中級鋼琴家的短鋼琴作品。有些人喜歡它的迷人而浪漫的旋律,而另一些人則將其描述為“感傷的沙龍”。肖斯塔科維奇说:“按照所有的規則來衡量,它都應該屬於不好的音樂,但是我每次聽它的時候,淚水就湧上眼眶”。鋼琴家兼學者亞瑟·洛瑟則將其描述為“骯髒的骯髒產物”。 應用俄國傑出的文學家契訶夫曾在他的著名劇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為配樂。[來源請求] 美國音樂家鮑勃·威爾斯以西方搖擺風格安排了作品,並為此創作了歌詞。他於1935年首次將其錄製為“ 少女的祈禱”。後來,它成為許多鄉村藝術家錄製的標準。1930年,庫爾特·威爾和貝托特·布雷希特創作的歌劇《馬哈貢尼市的興衰》中,第一幕中的場景9是諷刺性地基於該作品的鋼琴演奏意味,其主題在隨後的合奏中被男性合唱團引用。[來源請求] 在日本,《少女的祈禱》被用作紅綠燈給盲人過馬路[來源請求],亦被JR東海用作月台門的開關門鈴聲(比如東海道新幹線)。 在香港,鋼琴曲《少女的祈祷》的尾端旋律被陈辉阳作曲、楊千嬅主唱同名歌曲引用作為主题旋律[1]這首歌亦成為楊千嬅廣為人知的其中一首歌曲。 在台灣,《少女的祈禱》被用作垃圾車音樂;而在紐西蘭,則被用作雪糕車音樂[2]。 台灣垃圾車沿街收集垃圾時的廣播提示音樂有兩種,即此曲或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給愛麗絲》。[3]根據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畢恆達,原來會使用《少女的祈禱》,是因為曾任衛生署長的許子秋恰好聽到女兒演奏起這首歌,於是決定採用;《給愛麗絲》則是從德國買進垃圾車時就帶有的音樂。[4][5][6][7][8]。另外也有說法,這個點子其實是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的創辦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所想的。[來源請求]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