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宁寺 (朔州市)
宝宁寺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东街北侧,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宁寺建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现在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宝宁寺内原藏有136幅明代水陆画,画工深厚,生动细腻,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历史据宝宁寺内所存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的碑记,宝宁寺为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右玉林卫所建,右卫镇在当时是右玉林卫所在,右玉林卫是明王朝防备鞑靼入侵所设卫所之一。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宝宁寺两次重修。旧时,宝宁寺有院落四进,殿宇五座,整体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前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山门之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北侧、前殿南侧东西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与大雄宝殿间有一些配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裱水陆画的题记中称“宝宁寺尤为美备”。然而,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宝宁寺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今只剩天王殿、大雄宝殿两殿。1996年1月12日,宝宁寺入选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2019年10月7日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宝宁寺现存建筑仅天王殿、大雄宝殿。天王殿也称过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五踩斗拱。大雄宝殿即主殿,也称华严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计23.50米),进深三间(13.60米),是山西北部现存的明代大殿中间数最多的。大雄宝殿檐柱斗拱为五踩双下昂,计心造。前檐明间平身科斗拱为两层45度斜昂。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据研究,宝宁寺大殿很可能使用了早期的建筑构件。[3] 水陆画宝宁寺内原藏有136幅水陆画,加上三幅重新装裱水陆画时的题记,共是139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于水陆画沾满尘污、装裱老旧,宝宁寺住持廣居和尚主持重裱水陆画,留有题记一幅、出資功德主名錄一幅。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住持源緒和尚主持再次重新装裱,也留有题记。据嘉慶时的重裱题记,“郡城之寶寧寺古刹也,有水陸一堂,中繪諸天佛祖,每於歲之浴佛節森然陳設,焚香頂禮,四方檀那咸畢集而瞻拜焉”,当时每年浴佛节会将这些水陆画挂出,做水陆道场。抗日战争时,右玉绅民为保护水陆画,将其运至绥远,1949年后又取回,保存在大同云冈古迹保管所,1955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又将其征调至太原。[4]目前,这些水陆画藏于山西博物院,部分在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厅中展出。 由于缺乏文献,对于这些水陆画的来由,研究者们并无一致观点。关于水陆画的作者,有观点认为这些画出于民间画师之手,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明代宫廷画师的作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之一,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新装裱水陆画的题记:“寶寧寺尤為美備。相傳有敕賜鎮邊水陸一堂,妙相莊嚴,非尋常筆跡所同”,称宝宁寺水陆画为敕赐,以之镇边。嘉慶二十年(1815年)题记也有“敕赐”的说法(“溯其由來,蓋敕賜以鎮邊疆而為生民造福者也”)。另外的理由是,宝宁寺水陆画画工精致,与民间画工所作水陆画画风迥异,而如此精致的水陆画在明代也非常昂贵,一般人家也承担不起费用。通常认为,这些水陆画是明代作品。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元代作品,理由是画中有元代服饰、元代年号。[1] 136轴水陆画均为绢本,保存完好,除几幅佛像较大以外,其余作品长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5]139幅水陆画中,描绘佛教形象的有61幅、以道教为题材的47幅,描绘各色人等的有12幅、表现社会生活的有13幅。这些水陆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布局紧凑、内容丰富,感染力很强。[4] 参考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