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伯斯佯謬

在宇宙為穩態且無窮大,恆星都均勻分布其中的假設下,宇宙中有無窮多個發光星體,理論上足以將夜空照亮至比上圖亮上許多的程度。但事實上我們見到的夜空反而如下圖所示,除了較明亮的星體外近乎一片漆黑。

奧伯斯佯謬(英語:Olbers' Paradox)又稱奧伯斯弔詭黑夜佯謬光度佯謬,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23年提出,於1826年修訂,指若宇宙是稳恆態而且無限的,則晚上應該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在此之前,類似的想法已由克卜勒於1610年提出,後來於18世紀愛德蒙·哈雷尚-菲利浦·德·歇索(Jean-Philippe de Cheseaux)等天文學家的研究中逐漸成熟。漆黑一片的夜空印證了宇宙並非穩恆態的,是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之一。

假設

奧伯斯佯謬指出,穩態宇宙下的夜空理應是一片光亮的。

假如宇宙是穩恆態而無限,而且有無數平均分佈的發光星體,則無論望向天上哪一位置都應該見到一粒星體的表面,星與星之間便不應有黑暗的位置,黑夜時整個天都會是光亮的。 更确切的表述是,如果宇宙是稳恒,无限大,时空平直的,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就使得距地球距離──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解釋

被接受的解釋

奧伯斯佯謬有兩種解釋:1.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2.紅移现象。而後者是最重要的效應。(即使在穩態宇宙理論的模型中,也推論出宇宙是無限老和空間是無邊際的,但夜空依然是黑暗的。)

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

這個解釋指出有限速度的光要遊遍宇宙的空間本身就是矛盾的,當我們遙望遠處的空間,其實就是在回顧歷史。最後,我們仍只能觀察到有限年齡的宇宙。

有趣的是,作出相同解釋的還有詩人愛倫·坡在1848年的散文詩《我得之矣英语Eureka (Edgar Allan Poe)》,詩中他寫道:

「星星是連續不盡的,然後背景的天空將呈現一致的光亮,就像銀河所顯示的——因為不會有絕對的點,在那所有的背景中,星星將不復存在。因此,在那些,在這樣的事態下,唯一的模式,我們可以體會到我們的望遠鏡在無數的方向上發現空隙,將假設無形的背景,因為距離的遙遠,光芒從未能到達我們。」[1]

紅移

以有限的宇宙年齡所提供的星光來照耀天空時,導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看不見任何一點大霹靂的貢獻?這原因是大霹靂本身的輻射因為宇宙膨脹的緣故,已經紅移微波的波長,成為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宇宙的膨脹也限制了可觀測宇宙的大小,這意味著在此之外的光線到不了我們所在之處,這在光學效應下創造了有限的宇宙。(參考有限年齡的論據。)

其它解釋

也有人提出另一種解釋(奥伯斯本人就曾这样解释),指宇宙並非透明,遠處星光會被宇宙間黑暗的星體,塵埃和氣體阻隔,令極遠處的光線只可以傳播一段有限的距離而不能到達地球。然而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必定守恆,故此中間的阻隔物會變熱而開始放出輻射,結果導致天上有均勻的輻射,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然而事實上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

克卜勒認為奥伯斯佯谬論證說明宇宙是有限的,或最少是只有有限數量的星體。

分形學權威本華·曼德博提出了另一種不需基於大爆炸理論的解釋。他指出若星體是以分形方式在宇宙間分佈(例如類似康特塵埃),不用大爆炸理論也能解釋奧伯斯佯謬。但他的理論是用於展示碎形理論多於解釋夜黑問題,從天文學觀測亦沒有證據顯示星體以分形模式分佈。

資料來源

  1. ^ Books Edgar Allan Poe Eureka--A Prose Poem. [200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6). 

相關條目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