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刀士林刀,又名八芝蘭刀、茄柄竹葉刀[1],一種台灣傳統的折疊小刀,刀身如竹葉狀,刀柄為牛角包銅,形如茄子,刀身可折疊收入刀柄中。1870年出現在八芝蘭(今台北市士林區),後因「八芝蘭」地名改為「士林」,被稱「士林刀」。[2] 沿革士林刀最早源起於一位廣東鎖匠(俗稱:貓牛師)。在清治時代來臺在士林開店授徒打鐵製刀。他製作了一種類似刀柄似茄子、刀身似竹葉的刀子,並收了幾名徒弟。其中以郭合先生最為有名,由他製做的士林刀,曾在日治時代的各種工商展、博覽會得獎。早期農業社會時代,沒有太多便利工具可使用,因此削、切、割東西,都仰賴士林刀;當時刀具尺寸共有十種,每種差別半寸,可說適用於各種用途。[3] 源起爭議其弟子郭合先生,在18歲時,向貓牛師學習打鐵製刀。之後在1869年,製造了第一把八芝蘭刀(當時士林被稱為八芝蘭)。其店名「郭合記」,到今天的郭明讓已是第五代傳人[4]。一個說法是,士林刀是由郭合設計的。[5] 貓牛師尚有傳人邱顯曜、邱顯誠二位師傅,他們開設士林名刀店。此派認為,士林刀是由貓牛師設計,郭合只是弟子之一。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