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号防护巡洋舰
埃利号防护巡洋舰(希臘語:Έλλη)[註 1]是希腊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购入的防护巡洋舰。本舰原为清朝末期所订购的肇和級防護巡洋艦三号舰,原名飞鸿,辛亥革命后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继续完成建造。但民国初年,国内动荡,海军无力支付本舰的剩余费用,只能将飞鸿号转售予希腊并改名为埃利。1940年意大利在向希腊宣战前夕,用潜艇偷袭击沉本舰于港口。 本舰为希腊海军中第一艘以“埃利”为名的军舰。日后的埃利号轻巡洋舰继承了该名。[1] 设计和概述1909年,清朝重启自庚子事变以来再度停滞的海军建设,向欧洲多国订购了大批军舰,其中在英国订购了两艘特别设计的训练巡洋舰。按清政府的计划,这将为日后的新式海军提供必不可少的训练能力[2]。清朝的大额军购吸引了美国造船企业的注意力,在美方的积极活动下,清朝于1911年向美国纽约造船厂追加订购第三艘同级舰[3]。为了争取到订单,美方开价20万英镑,为同级三舰中最低的报价[4]。 本舰排水量2600吨,长98.14米、宽11.88米、吃水4.26米。全舰外观接近维克斯公司承建的二号舰應瑞號,同样采用艏艉楼设计和耳台设计[5]。外观上为两烟囱,在两侧的舷墙有大量开口,供火炮进行射击用[6]。动力方面,本舰使用了帕森斯公司生产的透平机。主机数量不详,推测可能装备了3台透平机[7],由3座桑尼克罗夫特式锅炉式(Thornycroft express)锅炉提供动力[8]。设计出力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实际海试时在强压通风状态下达到了8,650匹指示馬力(6,450千瓦特)、21節(39公里每小時)的好成绩[9]。 武器方面,本舰为标准化计,全部用英式武器;火炮与首舰肇和號均为使用阿姆斯特朗火炮[10]。主炮为两门50倍径阿姆斯特朗单装速射炮,分别布置在舰体前后中轴线上。副炮为50倍径4英寸(10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安装在舷侧耳台上。小口径火炮包括两门50倍径3英寸(76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以及37毫米马克沁乒乓炮两门。鱼雷武器为18英寸(460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具[6]。 防护方面,装甲甲板倾斜部分为2英寸(50.8毫米),水平部分1英寸(25毫米),司令塔3英寸(76毫米)。[9] 舰历1910年8月23日,清政府应美国邀请,派出载洵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美,考察美国的造船能力和海军实力。同年12月21日,中方同意向美国公司订购一艘肇和级巡洋舰,但要求与前两舰一样,完全使用英制武器[10]。本舰的具体动工日期不详,但美国纽约造船厂可能在1911年才开始正式兴建本舰。1912年5月4日,本舰建成下水,1913年11月进行了海试,测试结果顺利超过设计值[11]。此时清朝早已覆灭,取代清朝的中华民国因囊中羞涩,希望和肇和级前两舰一样,以国库券贴息的方式延期支付飞鸿号所剩下的货款。然而民国初年国内时局动荡,到约定的1914年3月依然未能兑现国库券[11]。另一方面,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的希腊图谋扩张海军,维护自己的地位,也在多方寻求购买军舰。无力承担造舰费用的民国政府只好同意将飞鸿号转售予希腊。希腊海军获得飞鸿号后,改名为“埃利”[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国内各方围绕是否加入战争的问题,发生了尖锐的对立,甚至一度导致严重的国家动荡。法國海軍为避免希腊海军加入同盟国阵营,强行控制了希腊海军舰艇,埃利号也因此有一段时间改挂法国旗帜。1917年,希腊终于向同盟国宣战,埃利号才重新回到希腊海军内[13]。 1922年8、9月间,第二次希土战争末期,土耳其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9月,溃退的希腊军队从士麦拿撤出土耳其,当时保罗王子在埃利号上目睹了撤退行动。 1926年,埃利号到法国濱海拉塞訥的地中海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这次改造拆除了艉楼,外观变成长艏楼舰型;前桅改成三角桅样式;拆除舷侧耳台、舷墙、帆具。主机重新进行翻修,锅炉改为3座亚罗式重油专烧锅炉;舰桥部分的上层建筑进行改建,安装了一套Vicero式火控系统。原4英寸炮和机关炮全部拆除;在中部甲板的空间加装一门和主炮相同型号的6英寸炮;尾部甲板室附近加装两门3英寸高射炮;中部主甲板两舷的鱼雷发射管前移到原本的4英寸炮位置处;另外还增加了布雷能力,可携带110颗水雷。改造后吨位下降到2115吨。[14][15]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8月15日,意大利海军为在开战前削弱希腊海军实力计,派出潜艇海豚号,趁圣母安息日对停泊在蒂诺斯岛的埃利号发动攻击[16]。08:25,海豚号前部21英寸鱼雷管发射的鱼雷,击中了埃利号的锅炉舱,埃利号迅速沉没[1]。这次偷袭使得埃利号舰上9人死亡、24人负伤。 希腊政府为避免与意大利直接发生冲突,宣称埃利号是被不明国籍的潜艇击沉[1]。然而希腊政府的退让并没能带来和平,两个多月后的1940年10月28日,希意戰爭即告爆发。 注释脚注
引用
参考資料
相关条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