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动(地貌学),即为斜坡上的松散堆积物或表面岩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长期缓慢的移动现象。坡地蠕动主要出现在15°-35°的坡地上,坡度较大的坡地,难以保存黏土和水分,而<15°的坡地重力作用效果不明显。坡地物质的蠕动减小了与下垫面之间的黏合力,增加了坡面滑坡、崩塌、错落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蠕动在短时间内无法察觉,但经过长期积累或使地下管道扭断、墙体扭裂等。
性质
特点
- 蠕动速度极为缓慢,每年仅几毫米至数厘米。
- 蠕动体和不动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滑动面或界面,两者间的形变量和蠕动量是渐变过渡的。
- 坡地蠕动主要出现在15°-35°的坡地上。
产生因素
蠕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蠕动体的重力和岩土体的内在因素,而地下水则起了润滑剂的作用,促使斜坡表面岩土体蠕移。
分类
根据蠕动的规模和岩土体性质,可将蠕动划分为两大类型:
- 松散层蠕动,指斜坡上的岩石松散碎屑或表层土体由于干湿度、冷热温差而引起体积的涨缩,并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极其缓慢的蠕动的现象。亦称岩屑蠕动。发生松散层蠕动的基本因素是较强有力的温差和干湿变化、一定的黏土含量和一定的地面坡度。
- 岩层蠕动,指斜坡上的岩体在自重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岩层向临空面的十分缓慢的由松弛、张裂、弯曲直至倒转的变形现象。引起岩层蠕动的主要是在湿热地区由于干湿和温差变化造成,在寒冷地区是由冻融作用所致。另外,山地地区的坡面物质的运动常有发生,一旦发生快速的、大规模式的块体运动时也会有很大的破坏性。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