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勞役團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政府機構
国家劳役团
Reichsarbeitsdienst
国家劳役团团旗,别名为“咖啡豆”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35年6月26日
前身機構Frewilliger Arbeitsdienst(FAD)
Nationalsozialistischer Arbeitsdienst(NSAD)
解散時間1945年5月8日
机构驻地柏林格吕奈瓦尔德
52°29′31″N 13°17′6″E / 52.49194°N 13.28500°E / 52.49194; 13.28500
僱員數目200,000 (1935年)
350,000 (1939年)
上级机构帝国内务部
影像资料

1940年的国家劳役团队伍
國家勞役團妇女團團旗

國家勞役團(德語:Reichsarbeitsdienst直译:“国家劳动服务”),是纳粹德国于1933年至1945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教育組織。從1935年六月始,每個德國男青年需在18岁兵役前首先履行六個月的勞動義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此勞役適用人群擴大至女青年。

起源

「女性服役」之想法在德國並非納粹原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女權運動,此想法便有探討過。[1]

納粹時期的國民勞役之想法則是來源於保加利亞,由納粹權力機關借用。保加利亞早在1920年推行了此種所謂的「國民勞役」,亦即,全國三成之國民必須履行勞役,以為公共利益服務。保加利亞之先例引起了德國保守派及左派人士的注意,因為他們特別強調「國民教育」與「體力勞動」結合之效果。

1931年,布呂寧政府為減少由經濟危機產生的大量失業人口,開始推行一種「志願勞役制」(德語:Freiwillige Arbeitsdienst)。然而該舉措效果并不佳,部份勞役營濫用為軍訓營對付國家敵對力量。

參考資料

  1. ^ Johannes Steffen: Notstandsarbeit – Fürsorgearbeit – Pflichtarbeit – Freiwilliger Arbeitsdienst. Die öffentlich geförderte bzw. erzwungene Beschäftigung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 1918/19 bis 1932/33 (Manuskript) Bremen, Juni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