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奇譚
《叢林奇譚》(英語:The Jungle Book,1894年,又稱《叢林之書》、《叢林故事》等,其中毛克利的故事又稱《森林王子》)是由魯德亞德·吉卜林著作的故事集。本故事集第1次刊登在1893年至1894年的雜誌上。原始的出版品包含了插图,一些由魯德亞德的父親——約翰·洛克伍德·吉卜林创作的繪画。魯德亞德自出生到6歲以前,都生活在印度。此后又相继在英國生活10年,在印度生活6年半。19世纪80年代中期,魯德亞德开始以记者身份周游印度。次年,魯德亞德开始了返回英国的长期旅行,他途经缅甸、中国、日本、美国,再横穿大西洋,到达目的地伦敦。婚后的四年里,魯德亞德·吉卜林选择居住在美国佛蒙特州,他在那儿寫下了《丛林奇谭》的故事[1]。 概要這本書裡面的故事(並且也包含了1895年隨後出版的《叢林奇譚二部曲》,包含了5個關於毛克利的未來故事)為虛構的,並使用擬人化方式的動物給予道德上的訓誡。舉例來說,〈叢林規律〉一節,制定了規則以保障個體、家庭和社群的安全。吉卜林加入了他所有知道的或著「關於印度叢林所聽到的或夢到的」廣泛事物[2]。其他讀者解析這種做法可能是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做出意喻[3]。當中最為熟知的,是圍繞在被印度叢林的狼群扶養之被遺忘的「人類小孩」,毛克利的3個冒險故事。其他故事中最為熟知的可能就是〈Rikki-Tikki-Tavi〉,英雄貓鼬的故事,和〈Toomai of the Elephants〉,關於年輕的大象教練的故事。科蒂克(Kotick),一隻白色海豹,為了牠的族群,尋找一個可以從獵殺中活下來的天堂,在一開始就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比喻[4]。在吉卜林的用心寫作之下,每個故事都會承接上一個故事,並為下一個故事鋪路。 《叢林奇譚》由於它的道德成分很高,這本書變成了幼童軍(童軍運動的兒童階段)的啟發性讀物,而其中「吼聲」的各種步驟更仿傚狼群們的開會局面。這種全書的使用許可授權是由童軍運動創始者羅伯特·貝登堡向吉卜林請求後取得;而貝登堡原來只是請求吉卜林可否使用《金氏》裡面的〈金氏遊戲〉部分運用在他的計畫,發展成可以提振士氣,並適合城市內工人階級小孩的計畫。阿克拉,《叢林奇譚》中的狼族首領,其名稱傳統上被拿來稱呼幼童軍團的團長。 這些故事沒有很正確的描述狼哺育上的生物學特徵:在真正的狼群當中,只有最高級的父狼(這裡指阿克拉)和母狼才有資格哺育。 衍生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