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是指在研究实验测量中,在完全相同的研究過程中複製研究結果的程度。其用来证明一个特殊的自变量,比如一个程序或政策,引起一个被试因变量的改变[1]。
简介
在实验中,内部效度决定了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是否能够被合适地表现出来[2][3],一个因果关联基于以下三个内容:
- 原因(自变量)在時間上的發生順序先於结果(因变量);
- 原因(自变量)与结果(因变量)存在关联性;
- 在实验观察中没有似是而非的其他解释(其他可变因素)。
影响因素
主试因素
- 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试因期望的不同,会对被试施加影响不同的方法。在实验中,期待是一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力量。比如马太效应。
- 投射效应:主试对被试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其他人有相同倾向,即把自我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 刻板效应:主试对某人或某类人、某些事物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主试对事物的最近一次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 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动机和预期导致观察的错误。
被试因素
被试通过对主试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察觉,判断实验目的从改变反应、进而对被试信息和线索产生个人影响和改变。这种因素可以成为设计污染(Design Contamination)[4]。
- 霍桑效应:被试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
- 评价忧虑: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人观察和评价,后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能被认可而产生的忧虑心理及行为异常。
- 取悦:被试为得到较好评价,而猜想主试愿望以行为异常。
-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被试在探测到主试愿望后产生逆反心理,故意行为异常破灭主试期望。
- 安慰剂效应:在实验对照组中,被试认为某种无效刺激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有意无意中按照这种功能的结果而产生心理改变及行为异常,其是一种自我暗示。
- 亨利效应:被试接受虚假信息或刺激后产生盲目自信或积极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常正面效果。
影响因素
- 历时,或称“历史”(history):指在实验中,时间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该情况下,研究者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独立变量)引起还是由特定时间引起[5]。
- 成熟(Maturation):实验中,被试心理发生变化,变得较为成熟、疲倦或对实验丧失兴趣等[5]。
- 选择(Selection):实验中,因未能采用随机化方法来选择、分配被试,造成实验前被试的组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5]。
- 测验(Testing):主试为取得实验初始状态,对被试实施前测验(Pre-Test),而该测验可能影响之后的实验处理(Post-Test)[5]。
- 被试亡失(Experimental Mortality):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较多被试中途退出或死亡,导致研究者因为样本太小或组间被试不均,而无法对结果作出正确解释[5]。
- 统计回归(Statistical regression):在实验处理前,因为选择了具备某一特征的极端部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 仪器使用(Instrumentation):实验过程中使用仪器不当、仪器失灵、测验材料出现问题或实验仪器改变,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具有可信性[5]。
相关条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