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栋时期
乌栋时期(高棉語:សម័យឧដុង្គ)是柬埔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在斯雷桑托时期之后,为黑暗时代中的最后一个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柬埔寨彻底沦为暹罗(今泰国)和越南的附庸国,并成为二国争夺印度支那半岛霸权战场。 1620年,吉·哲塔二世迁都到乌栋。此时,越南的阮主阮福源断绝了自己与北方后黎朝的关系,开始割据越南南方。吉·哲塔二世摆脱了暹罗的控制,向阮主寻求保护。[1]吉·哲塔娶阮福源之女玉万(柬埔寨称其为Neak Ang Chov)为妻,并允许越南人在波雷诺哥(今越南胡志明市)定居,随后,又允许这些越南人建立自己的税收机构。[2]此后,在越南的南进中,大量越南人迁入波雷诺哥一带,将这里越南化,这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柬埔寨通往外部世界的出海口,使之与世隔绝长达近两百余年。[3]而18世纪河仙镇的鄚氏脱离柬埔寨独立后,这一局面更加恶化。 吉·哲塔二世死后,柬埔寨陷入争夺王位的内乱。在此期间,曾出现了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君主博涅赞。他在马来族穆斯林的帮助下诛杀了共治王乌迭并夺取王位,改名为易卜拉欣苏丹。他与众不同的信仰不被柬埔寨人接受。乌迭的儿子安索(Ang Sur)举兵反叛,但失败。在阮福玉万的建议下,安索向越南阮主求助,最终成功推翻了博涅赞,登基成为巴隆列谢五世。作为回报,他允许越南人来柬埔寨定居,给予他们土地,并承诺向阮主进贡。[1]此后越南不断向这些地区殖民,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从柬埔寨攫取一大片土地,柬埔寨最终丧失了湄公河三角洲被称为“下柬埔寨”的地区,也为后世高棉人埋下了反越情绪的种子。[3] 在吉·哲塔二世之后,柬埔寨朝廷分裂为亲暹罗派和亲越南派两大派系,依靠外国势力互相争斗。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这一争斗达到了白热化,柬埔寨陷入长期的内战,并不断遭受暹罗和越南的入侵。暹罗趁越南爆发西山起义之机控制了柬埔寨。安赞二世在位期间,为了摆脱暹罗的控制,执行亲越南政策,然而最后导致了越南加强对柬埔寨的控制,于1835年在柬埔寨境内设立镇西城。1840年,越南废除安眉的王位,对柬埔寨进行直接统治。这引起柬埔寨人的愤怒,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反对越南统治的起义,暹罗也趁机介入。最终,越南同意将其势力从柬埔寨撤离,安东登基为王,柬埔寨恢复独立。虽然暹罗仍在柬埔寨派驻军队和政治顾问,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柬埔寨国王拥有很大的政治决策权。 安东一直希望摆脱柬埔寨与暹罗、越南之间的关系,寻求向西方世界靠拢,[4]为后世柬埔寨接受法国保护埋下伏笔。1860年,安东去世后,其子诺罗敦继位。面对国内的反叛,诺罗敦于1863年接受法国的保护,自此乌栋时期及黑暗时代结束。 注释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