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之一,创建于1956年。力学所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力学所是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力学所科研主攻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 力学所有五个研究单元实体: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力学所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冲击动力学工程研究中心、发动机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等。 历史
历任所长
研究单元力学所有五个主要的研究部门。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学科方向:纳米/微米尺度力学和跨尺度关联、纳/微电子机械系统力学、多尺度复杂流动的动力学理论与控制原理。中、长期学科方向为如下三个方面:固体变形、损伤、破坏的非线性力学性质、流体运动的非线性规律、材料和环境系统中非线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正式成立于1994年,2011年10月13日正式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致力于高温气体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 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微重力流体物理(简单流体的运动、多相流和复杂流体),微重力燃烧科学(燃烧机理和空间站防火),空间材料科学(凝固过程、晶体生长和模型化研究),空间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力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生物技术)。 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激光毛化特种工艺及其工程化技术、物质表面涂镀层与强化工艺技术、激光制造工艺力学、激光焊接工艺技术、复杂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产业化技术。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流固耦合系统力学主要研究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规律。紧密结合我国海洋工程、环境工程和交通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基础,发展流固耦合系统力学理论,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系统配套的耦合实验平台和数值模拟技术。 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流体与工程结构的相互作用、流体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环境流动与多过程耦合以及油气水沙相互作用。 实验室现任主任为黄晨光研究员。实验室有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李家春,14名研究员。 研究人员力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6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3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千人计划”短期项目1人。 研究生教育力学所是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招生专业有:[3]
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