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荆江裁弯工程

下荆江裁弯工程,或称长江下荆江裁弯工程,是1966年至1972年实施的截弯取直下荆江长江从湖北省藕池口到湖南省城陵矶港的河道,通称下荆江)的工程,使原长243km的下荆江缩短78km。

背景

清咸丰二年(1852年)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未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特大洪水,在原溃口下游冲成大河,长江洪水大部分进入洞庭湖。1949年前多年平均为17558.5m3/s,占宜昌来量的31.41%。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为14790m3/s,占宜昌来水量的22.14%;径流量1155.9亿m3,占宜昌来量的20.1%。1951年到1966年下荆江裁弯前多年平均为12201.9m3/s,占宜昌来量的22.24%,径流量平均690.06亿m3,占宜昌同期平均15.38%。1972年下荆江裁弯以后多年平均为6465m3/s,占宜昌来量的12.64%。1981年长江上游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为8874m3/s,占宜昌来量的12.6%。

藕池口分流大部分洪水进入洞庭湖以后,下荆江流量大大减小,破坏了上下荆江的平衡关系,造成下荆江的大河道与小流量不相适应,产生河道淤塞弯曲萎缩。1887年、1909年、1947年、1972年分别在古长堤、尺八口、碾子湾、沙滩子发生四次自然裁弯。

1936年1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编制《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报告》,提出上车湾裁弯工程等初步首要工程六项,同年编制《上车湾裁弯取直工程计划书》。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成立后,与各单位协同查勘荆江地貌,1960年编制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取直初步规划研究》,计划进行三处河道裁弯工程。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同意实施中洲子裁弯工程。

工程

  1. 中洲子裁弯工程,包括:引河开挖工程,新河护岸工程,新河北堤工程,防止调弦河弯狭颈冲穿的护岸工程,新河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引河开挖工程1966年10月开工,1967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86万m³。1968年汛后新河护岸工程开始,至1971年汛前基本稳定。弯道长36.7km,狭颈两侧水面相距约4km,引河长4.3km。
  2. 上车湾裁弯工程,包括:引河开挖工程,新河护岸工程,新河护岸工程,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引河开挖工程1968年12月开工,1969年6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19万m³,至1969年汛前未达到通航要求,同年11月至次年1月再度施工,两期工程共开挖土方260万m³。弯道长32.7km,狭颈两侧水面相距3km。引河长3.5km。
  3. 沙滩子裁弯工程未能按规划及时实施,1972年7月发生自然裁弯,线路较规划线偏北2km,未再调整。

系统裁弯后,新的崩岸不断发生。为控制河势,198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又报请水电部逐年实施“下荆江河控规划”。[1]

效益

  • 防洪:沙市、新厂、石首汛期同流量的水位分别降低0.5m、0.65m、1.05m。(沙市流量45000m³/s时)
  • 航运:缩短航程78km,裁掉碍航浅滩4处。
  • 护岸工程抑制堤岸崩失。被裁故道可用于增垦农田。

参考文献

  1. ^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 全国水雨情信息.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 
  • 《荆江大堤志》,《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编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89 第156页
  • 《长江志 卷5 治理开发 第4篇 中下游河道整治》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编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