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208年-263年)是指中国东汉末年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的局面。
历史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曹操南侵失敗,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曹操对孙权、刘备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同时,曹操致力于整顿内部,巩固后方。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进军关中,先平定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參 1],又奪取了凉州。215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战败投降[參 2] 。
赤壁之战后,刘备出兵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參 3],随后经孙权确認外,又向他借得南郡(不包括被曹操占领的襄阳等地),得以管理荆州大部份地區。211年至214年,刘备打败刘璋,占领益州。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又夺取了汉中[參 4]。同时,镇守荆州的刘备部将关羽进攻襄樊,大败曹军,威震北方[參 5]。这时,刘备的势力发展到顶峰[參 2]。
与此同时,孙权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又招抚了占据广、交的地方势力;期间与刘备曾因荆州起冲突,夺取长沙、桂阳后恢复联盟。但关羽在荆州的发展仍然引起了东吴的不安,于是孙权与曹操结盟,派吕蒙袭杀关羽[參 6][參 7],把刘备的势力完全逐出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汉献帝,自立为帝[參 8],国号魏,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定都成都,国号仍是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兵力东攻孙权,双方战于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參 9],是为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退回白帝城(四川奉节)[參 10]。期间,孙权为免两线作战,对曹丕称臣,受封吴王,加九锡。夷陵之战后,刘备与孙权恢复外交往来。不久,刘备崩,其子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參 11]。
222年,孙权自建年号与曹魏决裂,与蜀汉恢复联盟共同对抗曹魏,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孙吴”[參 11],偏安江南。三国局面正式形成。
237年,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燕國,不久為曹魏所滅。263年,蜀漢為曹魏滅亡,結束三國鼎立。
参考资料
參:
- ^ 《三国志》: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九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於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 ^ 2.0 2.1 三国鼎立. 中华文化信息网. [201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三国志》: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 ^ 《三国志·刘备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 《资治通鉴》: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 ^ 《三国志·刘备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 ^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记载:“兵皆解散,尚十余骑。”关羽在夹石被吴军马忠部的绊马索所重伤,最后在章乡被马忠部所擒,被孙权杀害。
- ^ 《献帝传》: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 ^ 《三国志·刘备传》: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 ^ 《三国志·刘备传》: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驻营,自佷山佷,音恒。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 ^ 11.0 11.1 三国并存 中华文化信息网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