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云南通志万历《云南通志》,又称“隆庆《云南通志》”,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官修地方志,为明修云南省志上乘之作[1]:4。《通志》由邹应龙修、李元阳纂,卷首有李元阳自序[2]:181。 云南巡抚邹应龙提倡修志,众人推荐云南名士李元阳编纂,始修于隆庆六年(1572年)[3],万历四年(1576年)在叶榆(今大理下关)刊刻[2]:181。《通志》修成时李元阳已80岁高龄,他在自序末尾署名“八十老人”[3]。 内容万历《云南通志》共17卷,分为12志、58目[4]:24,系在正德《云南志》基础上纂编而成。《地理志》和《羁縻志》内容丰富,开创《兵食志》,记录了明代卫所军实屯征的重要资料。但《通志》出自李元阳之手,多录其个人见解,比如他将旧志的“百夷”改作“僰夷”,又把“僰人”改为“白人”,导致少数民族的称谓混乱不堪,甚至对后世的白族、傣族同源误解造成一定影响。[5] 万历《云南通志》记载物产较为完善,明清时期四川、湖广、贵州等地省志均无粮食介绍,史学家何炳棣根据万历《云南通志》的记载,考证玉米、红薯最先从云南进入中国,自印、缅入滇比自海路入闽早二三十年[3]。 版本清初之后,云南文献中未再见到有关万历《云南通志》的记载,康熙五十四年《新兴州志》为最后引用《通志》者,《通志》此后在云南失传[6]:430。万历《云南通志》现存版本有: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